□ 趙浩義 記者 張璐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慈善組織如何動員社會各界奉獻愛心幫扶困難群體,如何踐行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這是新時代慈善工作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慈善協會心懷國之大者,情系民之大事,對這個重大課題大膽實踐積極探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新發展舉措,開創新發展格局、新思路謀劃、新路徑探索,積極開發慈善新質生產力,一個省域慈善促進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初見雛形。
5月21日,省慈善協會前往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徐家巖村慈善幸福家園,實地感受和體驗慈善幸福家園建設成效,并捐贈愛心物資。記者 張璐 攝
一、創建幸福家園:開創助力鄉村振興新格局
圍繞鄉村振興總體要求,響應中華慈善總會號召,陜西省慈善協會將已開展五年之久的“農村慈善互助會”“慈善社區”創建活動與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村社幸福家園互助工程”相結合,創新設計了“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在農村行政村和城鎮社區實施以建立一個慈善工作站、募設一支村社互助金、創建一個慈善關愛中心、建立一個慈善公約、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務隊為內容的“五個一”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創建工程(以下簡稱“工程”)。
“工程”從2020年10月開始在全省38個縣區試點,2021年10月、2023年3月、2024年4月先后在榆林市、西安市長安區、商洛市鎮安縣召開觀摩推進會在全省推廣實施。目前全省已注冊創建村、社區慈善幸福家園7150個;線上、線下募集村社慈善互助金近13億元;幸福家園創辦愛心餐廳、老年大學、兒童之家、村民活動文化娛樂中心6500多所,其中開辦老年人愛心餐廳3500多個,興辦兒童之家、村民文化活動中心3280所,直接關愛孤獨老人、留守兒童50余萬名;村社注冊慈善志愿者40萬名,村、社區創建面達35%。
這一“工程”以鄉情為紐帶,突出眾籌、互助特征,傳播慈善文化,實施慈善項目,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從而在村、社區打造一個居民參與、社會幫扶、文明自治、互幫互助的新時代幸福家園,開創了慈善參與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慈善工作新格局。
(一)創建村、社(區)慈善工作站:把慈善的根系延伸到社會最基層的組織。創建村社慈善幸福家園,首先在鎮、街道辦事處和行政村、城鎮社區建立慈善工作站。這就把慈善的根系扎到了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改變了以往村、社區慈善組織建設薄弱的狀況,建立了縱向到底的慈善體系,解決了慈善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同時,由于工作站長由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兼任,便于慈善工作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保障了村社互助金的公平公正使用,有利于慈善事業健康規范發展。
(二)設立村社慈善互助金:踐行第三次分配先富幫后富。“工程”募設村社互助金,倡導從家鄉走出去的經濟成功人士、先富起來的人自愿捐贈,以“鄉情”為紐帶踐行第三次分配。這就為熱愛家鄉的經濟成功人士搭建了回報鄉梓的平臺,打開了慈善募集的第三扇門,有效地激發了“鄉情”慈善活力。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鎮南坡村慈善幸福家園網上注冊創建后,從村上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家陜西鴻瑞投資集團董事長王世春為村上互助金捐贈善款2300萬元,為本村村民進行農廁改造、建設文化娛樂廣場、籌建老人幸福院,為村上7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食宿集中供養。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留公村民營企業投入6000萬元,建設4200平方米的慈善幸福家園,免費食宿集中供養126位65歲以上的老人。據初步統計,陜西慈善幸福家園所募集的13億元村社互助金中,80%來自熱愛家鄉的經濟成功人士的愛心捐贈,這無疑是踐行第三次分配的成果。
(三)創辦“關愛中心”:拓展鞏固脫貧成果幫扶困難群體。面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村、社只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狀況,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創建活動聚焦關愛“一老一小”,集中關愛喪失勞動力的老年人,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服務和學業輔導。尤其是對生活困難的老人提供食宿關愛。目前全省已建起3500多所老年人愛心餐廳,35萬名“空巢”孤獨老人享受每日2-3餐生活關愛,老人每日自費3-8元,不足部分由村社慈善互助金補貼。
(四)踐行慈善公約:以慈善的路徑和方式參與社會治理。目前創建幸福家園的村社普遍建立了慈善公約,踐行慈善公約主要開展三個活動。一是運行“愛心超市”。倡導居民日行一善學雷鋒做好事,做好事計積分,憑積分到愛心超市領物資。二是開展孝善之鄉創建活動。評選表彰好媳婦、大孝子、賢惠公婆和道德模范,把友愛互助、孝親敬老、幫貧扶困的慈善精神作為村民互相約束的行為規范自覺遵守,促進居民自治。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評選表彰孝善之家、孝善之星、道德模范約5萬多個(名)。三是設立紅白理事會。紅白理事會按統一標準料理居民家庭紅白喜事,防止鋪張浪費,移風易俗,促進文明鄉風建設。
(五)組建村社志愿服務隊:開展慈善義工服務。“工程”實施中,各村社普遍組建了慈善志愿服務隊,志愿隊由黨員、干部、村社鄉賢、退休干部職工等愛心人士組成,有的還聯系社會上的志愿服務隊結對服務。志愿服務隊規模20至30人左右,主要在村社開展急難救助、扶危幫困、關愛老人、日間照料兒童等義工服務,為老人幸福院打掃衛生,洗頭理發;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心理疏導心靈慰藉;料理村社居民紅白喜事。每年村社(區)志愿服務隊義工服務3000萬工時以上。
陜西省慈善協會實施的慈善幸福家園工程,聚焦鄉村振興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精準幫扶困難群體,鞏固脫貧促進共同富裕,是迄今為止陜西慈善募集量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受益面最廣的慈善項目,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推動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被譽為新時代的“希望工程”,2023年榮獲國家民政部第12屆“中華慈善(項目)獎”。
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和老人們親切交談 記者 張璐 攝
二、召開“慈善大會”:開啟促進共同富裕新引擎
脫貧攻堅戰之后,慈善組織如何動員經濟成功人士踐行第三次分配先富幫后富?通過發動淳化縣召開“慈善大會”,陜西省慈善協會找到了答案。2022年1月,淳化縣委、縣政府印發了關于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政策建立黨政支持推動慈善工作機制。2022年1月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召開了全省縣區第一場“慈善大會”。在大會上,近百個愛心企業、經濟成功人士現場捐贈善款4485萬元,捐贈額度比該縣慈善協會成立20年募集總額的2倍還多。會后,省慈善協會將“淳化經驗”固化為一種模式在全省推廣,印發文件發動全省市、縣(區)以召開“慈善大會”為引擎,打造黨政支持推動,社會廣泛參與,慈善促進共同富裕的新模式。繼淳化縣之后,全省現有韓城、臨渭、鎮安、旬陽、潼關、神木、長安、鳳縣、定邊、榆陽、周至、華陰13個縣(區)召開了“慈善大會”,召開“慈善大會”的區縣刮起了一股黨政支持推動慈善事業的強勁東風,慈善募集實現了井噴式增長,募集總額達到20.6億元。目前,還有40多個縣(區)的“慈善大會”還在積極籌備。
“慈善大會”的召開對于慈善事業發展不僅是慈善募集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奠定了當地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一是慈善公益生態大提升。黨委政府出臺政策建立推動機制,把慈善事業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支持發展;二是慈善理念大傳播,形成了濃厚的慈善氛圍,激發了社會慈善熱情與活力;三是社會愛心大匯聚,為促進共同富裕匯聚了慈善資源;四是踐行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大實踐,為經濟成功人士搭建了富而有愛回饋社會的平臺;五是構建了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大格局。
陜西省13個區縣召開慈善大會的實踐證明,召開“慈善大會”是黨委、政府動員社會力量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是動員社會愛心先富幫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新平臺,對于改善一個地方慈善公益生態,推動一個地方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慈善大會”是慈善文化的傳播機,是慈善募集的發動機,是慈善公益生態建設的加速器,為新時代慈善促進共同富裕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工作模式。
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一行觀看老人們準備的才藝表演記者 張璐 攝
三、互聯網公益眾籌:開發慈善募集新質生產力
互聯網、區塊鏈以鏈接一切的優勢將慈善需求與社會愛心互聯互通,改變了傳統慈善單純線下募集的模式,成為慈善募集的新動能。為此,陜西省慈善協會從社會招聘了13名專業人才組建了數字慈善專業團隊,通過互聯網公益眾籌,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小額捐贈,開發慈善募集新質生產力,打造數字慈善新業態。
2016年以來,省慈善協會先后入駐騰訊、輕松籌、支付寶、美團公益等多個全國性網絡眾籌平臺,策劃公眾樂于參與的眾籌項目。2023年鄉村振興專場、95數字公益節、99公益日三場互聯網公益眾籌網絡籌款5.2億元。八年來,省慈善協會聯合市、縣在網上推介籌款項目5000多個,8000多萬人次愛心捐贈,網絡籌款20.5億元。如今,陜西省慈善協會網絡籌款已建立了常態化機制,網絡慈善由過去單一的99公益日短促突擊轉入了常態化開展。2022年、2023年網籌分別達到5.7億元、5.2億元,兩個年度平均每天線上籌款149.3萬元,在全國名列前茅,榮獲“最具影響力慈善組織獎”。目前,互聯網公益眾籌已成為陜西省慈善協會動員社會愛心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成為波瀾壯闊的奉獻愛心社會大實踐。
縱觀陜西互聯網公益眾籌活動實踐,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一是聚焦共同富裕推介公益眾籌項目。二是層層動員培訓,為基層慈善組織賦能。三是聚焦鄉村振興贏來黨委政府推動支持。四是“3446”工作模式,發動社會廣泛參與(三個主體共同發動,定向發動四個群體,四個層面聯合勸募,重點發動“六個一起捐”)。五是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與此同時,省慈善協會建立了線下全員募集機制,28年來募投慈善款物88億元,實施慈善項目逾兩萬個,幫扶困難群眾逾2000萬人次。近兩年新增協議捐贈額5.39億元,慈善募集大幅增長,2023年達到10.0066億元,成為陜西慈善募集量最大的社會組織。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3月29日,周至縣召開“慈善大會”。 記者 張璐 攝
四、“三化建設”:構建社會救助新模式
社會救助、補充民生保障是慈善工作的底色。慈善工作的成效通過具體慈善項目效益體現。多年來,省慈善協會堅持慈善工作項目化、項目管理規范化、項目質量品牌化“三化”建設,構建社會救助幫扶新模式。
(一)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策劃實施項目
——慈安橋:針對陜南秦巴山區山大溝深、溝壑縱橫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已與財政部門合作+慈善募集的模式籌集資金8.5億元,在全省建設慈安便民橋7853座,解決了350萬人口的出行困難。此項目榮獲國家民政部“中華慈善(項目)獎”。
——慈善助學:為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募投7.8億元幫助30萬名大學生完成學業。以集中辦班、定向救助方式幫助20萬名貧困中小學校學生完成學業。并承接企業捐贈6.4億元善款在貧困縣建設中小學校26所。慈善助學項目榮獲中華慈善總會“突出貢獻項目獎”。
——醫療救助:網籌12億元救助困難家庭大病患者;援引中華慈善總會藥品價值28億元為貧困患者發放;承接省民政廳2500萬元“救急難”。
——產業幫扶:開展“十百千萬愛心助農大行動”,線上線下募投5.58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擔任扶貧合力團團長單位,投入4889萬元幫扶丹鳳縣發展產業。
——“三節”救助送溫暖:募投3.6億元實施“三大節日救助”項目,每年春節慰問2萬個困難家庭;“六一”節為2萬名困難家庭兒童送關愛;重陽節看望2萬名困難老人。近年來將物質救助與精神慰藉和志愿服務相結合。此項目向困難群體雪中送炭,被社會譽為關愛民生的品牌項目。
——關愛“留守兒童”:從2012年開始,省慈善協會實施“慈善筑巢”“關愛花蕾”和建“兒童之家”關愛留守兒童系列項目。按照統一功能標準,為留守兒童提供食宿條件,設置繪本館、心靈屋、親情角等功能區域。幫助留守兒童開闊視野、啟迪心靈。幾年來投入資金6500萬元,建成“兒童之家”354個,實施慈善筑巢、關愛花蕾項目371個。實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累計達到725個,惠及留守兒童15萬名。
——關愛退役軍人和農民工: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合作籌募1.4億元“關愛基金”,以精準滴灌模式幫扶困難退役軍人2398名。與省人社廳聯合設立“農民工關愛基金”,幫扶困難農民工1041人。
——慈善抗疫:三年新冠疫情期間,動員省內外1100家愛心企業、數百萬愛心人士,線上線下捐贈抗疫款物價值4.09億元馳援河北、武漢、上海疫情災區。并在省內開展了近百場捐贈活動,將急需的醫療、生活物資捐送到定點、重點醫院、封控社區、農民工居住地等七大領域抗疫一線。
——抗洪救災:面對河南、湖北和省內陜南、陜北、關中多地發生的重大洪水災害,緊急募集近億元款物救援災區。2023年年底甘肅積石山縣地震災情發生后,省慈善協會立即啟動應急救援方案,緊急發布地震救災倡議書,募集救災款物價值1121萬元星夜兼程送往災區。
(二)工作到基層推動慈善項目“三化”建設
近兩年,省慈善協會每年組建10個調研督導組深入市、縣(區)對慈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督導。兩年督查了80%的縣區,50%的鎮、街辦,近千個村和社區。調研督導堅持問題導向,對標質量標準找短板和薄弱環節,一地一策優化項目實施方案,推動慈善工作“三化”建設。在省慈善協會的推動下,市縣形成了齊心協力抓項目、抓質量、抓效益的工作態勢。2023年省慈善協會支出項目資金9.16億元,會同市、縣實施項目1155個,惠及困難群眾357萬人次。
幸福家園、慈安橋、三節救助、兒童之家等一批接地氣的品牌慈善項目深受群眾歡迎。
五、強化政治引領: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省慈善協會在全省慈善會系統開展“擔當新使命 落實新舉措 開創新格局——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討論。針對部分縣區班子年齡老化,工作缺乏活力的狀況,省慈善協會連續三年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推動全省53個市縣(區)慈善會換屆,把一批有情懷、有能力、有影響的退休領導干部吸收到慈善隊伍中來。同時,推廣鎮安縣鎮設慈善分會、村建慈善工作站的經驗,完善省、市、縣、鎮、村(社區)五級慈善工作網絡。與此同時,全省慈善會系統內強素質、外塑形象,著力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開展比服務、比創新、比亮點和爭一流的“三比一爭”活動。倡導大愛情懷、務實雙創、克難攻堅、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培育拓荒牛、孺子牛、老黃牛的工作作風;以黨建為統領,深化理論武裝,強化職責使命,擔當新時代慈善工作大任。
縱觀陜西慈善工作態勢,新思路謀劃,新路徑探索,新技術助陣,新業態引領,緊密配合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工作成效顯著,探索出了新時代慈善踐行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與模式。
在2024年4月召開的“陜西省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出席講話中高度評價說:“陜西慈善事業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在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開展應急救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西慈善現象’。陜西慈善工作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做出了品牌、闖出了路子、走在了全國前列,不僅為陜西爭了光、為全國慈善會系統添了彩,也為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陜西力量。”
《各界導報》2024-07-09 第5717期 4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