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銀齡生活 托起幸福晚年 ——安康市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工作紀實
□ 張蕾 記者 張璐
2024年12月20日,漢陰劇院內燈火輝煌,其樂融融、熱鬧非凡。來自全市各縣區慈善協會會長與13所慈善老年大學校長、200余名老年學員參加的安康市慈善老年大學交流推進會文藝展演在這里舉行。悠揚的歌聲、曼妙的舞姿、精湛的武術、厚重的漢劇表演、空靈的紫陽民歌、恢宏的樂器演奏、精彩的國畫表演……生動地展現出老年學員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安康市的慈善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3所慈善老年大學都辦出了特色,展現出了風采,在這里老人們所學、所樂、所為、所善構成了慈善幸福家園里慈善文化養老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線。”省慈善協會榮譽會長劉維隆對安康市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老有所學
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2017年起,安康市慈善協會將社區慈善老年大學作為重點項目推廣實施,全市共創建了13所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多年來持續運行,截至2024年底,共開設班級72個,擁有專兼職教師92名、老年學員3213人。各校開設了音樂、體育、書畫、舞蹈,以及時政、法律、黨建、慈善文化、傳統文化、健康養生、智能手機運用等公共課程。課程內容設置緊貼老年人需求,老年學員學習熱情很高。
安康市中心城區的漢濱區培新社區慈善老年大學設戲曲專業班2個、歌舞樂器班5個、書畫班1個,各班每周分別有2-3次教學活動。每年各專業班開展教學150節次,4年累計2298節次,年展演活動15場以上,累計218場,被邀請至外縣、鎮演出30余場。旬陽市黨家壩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利用各種傳統節日,舉辦健康養生知識講座10余場次,舉辦老年讀書會活動8次,號召老年人老有所學。鎮坪縣慈善老年大學配備了專門的時政教師,每節課前必講10分鐘時政。學員表示:“退休后沒有機會學習時政,這個課剛好彌補了不足,幫助了解國家發展大勢,讓老年人不落后、不掉隊。”
旬陽市老城社區慈善老年大學音樂班響應學員訴求,開設了旬陽曲子、民歌、道情等課程,還開設了巧手班,多年來培訓出“巧娘”100多名,手工編織的各類工藝品在網絡上銷售供不應求。60歲的張大媽過去經常去麻將館打麻將,家里矛盾不斷,自從她參加了慈善老年大學手工藝班后,很快便掌握了編織技術,每個月還能領到1000-2000元的分紅,全家人都很開心。該校因規范辦學、成績突出,被授予“陜西慈善老年大學示范學校”。
各校書畫班定期進行作品展出,音樂班團隊經常外出展演。紫陽縣慈善老年大學書畫班除例行教學外還開展戶外寫生活動,學員作品定期展出。2024年1月,組織學員參加西安國畫院在紫陽舉辦的中國國畫教學講座,深受老年學員贊譽。石泉縣北街社區慈善老年大學教學碩果累累,2018年國慶節期間,書畫班學員創作的200多幅書畫作品在縣博物館展出,吸引了省內外5000余名游客觀摩;去年3月,老年合唱團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并與來自貴州、撫順、四川、廣州等10個省市和維也納合唱團展開精彩角逐,參賽的經典藝術歌曲《大魚》和原創陜南民歌《釆桑》,榮獲“團體金獎”“最佳指揮獎”“最佳伴奏獎”三項國際大獎。
老有所樂
老有所樂是指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活動,使他們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通過在慈善老年大學的學習,掌握了知識技能,豐富了生活,提振了精神,愉悅了身心。
紀女士自從參加了白河縣河街社區慈善老年大學音樂班,感覺自己的生活重新有了色彩。以前整天在家無所事事,現在能和眾人一起唱歌、交流,心情舒暢,感覺年輕多了。“在書法班,我不僅字寫得越來越好了,還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里就像我的第二個家,讓我不再孤單寂寞。”書法班的李大爺也感慨萬分。
漢陰縣鳳臺社區慈善老年大學的鄒紅老人,從機關單位退休后,便賦閑在家,兒女工作忙陪伴少,加之缺乏鍛煉,她患上了早期胃癌、腰椎間盤突出,精神不振。2017年,社區創辦慈善老年大學后,她被推薦擔任副校長。她組織老年人走出家門,到山東、赴韓國旅游。由于參加各項活動有了精神寄托,她的病情逐漸好轉,今年已經80歲的鄒紅依然活躍在學校的多項活動中。她說:“在活動中取樂,我心情很好,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就是咱的樂園!”
老有所為
老有所為就是發揮老年人的作用,使其參與社會事業,人盡其才。慈善老年大學充分發揮老年人知識積累較多、經驗豐富的特點,引導他們發揮余熱,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促進其身心健康,助力和諧社會建設。安康市各慈善老年大學不僅吸納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特長的機關單位、劇團、學校等退休老人參與教學,還積極帶領學員參與當地“送文化下鄉”活動,助力鄉村文明建設。
嵐皋縣城關鎮號房灣社區慈善老年大學,整合了城區的零散文藝社團,成立了合唱團、民樂隊、鑼鼓隊、秧歌隊等7支文藝宣傳隊和7支廣場舞隊,承擔起全縣“三下鄉送惠民政策到基層”活動,每年達40多場。學員們的身影遍布城鄉,他們鬧紅了嵐皋,唱到了央視“鄉村大世界”,跳到了北京大劇院、大香港。
石泉縣北街社區體育班除每天堅持授課外,還協助社區搞好“維穩”工作。池河鎮集鎮社區居民李某因家庭與村組的糾紛經常上訪,在體育班班長王輝的引導下,李某成為了慈善老年大學體育班的一名學員,在與大家的不斷交流中,他放下了思想包袱,不再上訪,身心愉悅、生活幸福。去年6月,舞蹈班組織學員參加縣級“反詐騙”廣場舞,收到很好效果。
旬陽市老城社區慈善老年大學的張家理老人是一名小學退休教師,學校成立時就為學員免費教授書法和音樂課,每周上三節課。慈善老年大學讓他重新找到了自身價值,張家理感到很充實、很開心,多病的身體也有了好轉。
老有所善
老有所善是指引導老年人力所能及地開展慈善志愿服務活動,是各慈善老年大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區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全市13所慈善老年大學都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常年堅持開展送文化到基層、義寫春聯、慰問困難群體、關愛社區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志愿環保、社區糾紛調解等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促進和諧社區和文明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漢陰縣南街社區慈善老年大學開辦以來,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學員開展關愛活動,為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整理房間、打掃院子、理發等,讓老人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受益老人達600余人,贏得了社區群眾的一致贊譽。寧陜縣城北社區慈善老年大學每年春節前組織書畫班學員開展義寫春聯送溫暖活動,社區群眾好評如潮。
漢濱區培新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培育的“夕陽樂”群眾文化品牌,在重大節假日舉辦豐富的教學成果展演活動,獲得陜西省第一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優秀獎、安康市第一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優秀獎。平利縣南城社區慈善老年大學除在重要節日開展送文化活動外,還開展了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社區環保等志愿服務活動。旬陽市黨家壩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在2021年旬陽暴雨災害后,積極募捐善款7萬余元,幫扶困難群眾。2022年鄉村振興慈善捐款活動中,又籌集資金8萬元,用于社區公共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受災群眾幫扶。
嵐皋縣號房灣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始終將慈善志愿服務活動貫穿辦學始終,除在本社區開展鄰里互助、關愛孤殘老人、留守兒童等活動外,還組織慈善老年大學志愿服務隊到敬老院慰問演出、為老人包餃子,參加縣上組織的“一日捐”活動。去年嵐皋縣村BA活動中,學校組織了30多人的志愿服務隊,在活動現場開展義務送水、向導、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活動。美發志愿者胡志銀還免費為參賽運動員理發,獲得縣上最美志愿者稱號。
2020年以來,安康市慈善協會將已創建運行的慈善老年大學與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建設有機結合,深化項目內涵,促進共同發展。市慈善協會將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列入對縣區慈善協會年度目標考核之中,出臺了《市慈善協會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工作的意見》,每年都有資金獎勵支持,四年累計近50萬元。2021年7月,市慈善協會舉辦了為期3天的社區慈善老年大學教學骨干培訓班,設聲樂、太極、書法三個專業,培訓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兼職教師49名。安康市慈善協會會長崔光華每年都到社區慈善老年大學調研指導,各縣慈善協會的會長擔任社區慈善老年大學名譽校長,想方設法助推慈善老年大學工作健康發展。
近年來,全市多個慈善幸福家園開辦愛心餐廳,為社區困難群眾提供價格實惠、營養豐富的用餐服務,老年學員的學習、活動、就餐等有了保障,使得社區慈善老年大學的活動更加豐富、老人參與面更加廣泛。號房灣社區慈善老年大學謝志紅老人說:“我每天早起到慈善老年大學參加柔力球鍛煉,結束后剛好來幸福家園愛心餐廳吃上可口的早餐。這里飯菜香、價格便宜,太方便了,我感到很幸福。”
如今,13所慈善老年大學已成為社區慈善幸福家園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與社區慈善幸福家園相得益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