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云森 記者 張璐
3月25日,由省慈善協會組織的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觀摩團走進渭南市臨渭區,150余名來自省、市、縣三級慈善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先后深入西安路小學慈善教育示范基地和孝義鎮金灘村慈善幸福家園,見證了慈善沃土上的育人新篇與銀發歡顏。
觀摩團在西安路小學慈善教育示范基地參觀記者 張璐 攝
善育青禾 德潤童心
當觀摩團步入西安路小學,目之所及皆是慈善教育的生動注腳:校門內廣場12塊主題展板勾勒出慈善發展的脈絡,教學大樓四層文化長廊鋪展千年善道,創意展臺上學生手繪的《善行日記》引得觀摩團代表駐足。在“二十四孝新解”展區前,四年級學生王顧惜聲情并茂的講解,收獲的不僅是點贊,更有跨越代際的精神傳承。
“慈善是心靈的火種,愿你們成長為傳遞溫暖的火炬。”省政協原副主席陸棟的殷切寄語,飽含著對孩子們未來的期許。
大禮堂內,區教育體育局局長周莉以“三位一體”為切入點,深度解讀臨渭區慈善教育13年探索之路:通過構建“行政+協會+學校”協同機制,形成596節示范課、72項課題研究的育人矩陣;創新建立慈善教育名師工作室,設立300萬元專項基金培育165名教學能手;以“日行一善”實踐帶動19萬件愛心物資流轉,讓123萬元救助困難家庭善款匯成暖流。這些數字的背后,是臨渭區連續承辦國家級觀摩會的底氣,更是斬獲“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的根基。
西安路小學校長徐莉莉則從校園實踐出發,生動展示了“幸福德育126模式”與慈善教育的深度融合:每月的慈善主題班會、年度“善行積分榜”、校園慈善義賣市集等特色活動,將慈善理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慈善行動成長印記。
在“慈善故事會”課堂上,當孩子們講述身邊發生的暖心故事、老師講述“兩彈元勛”鄧稼先隱姓埋名的奉獻精神以及韓紅堅持10年收養280名孤兒的大愛之舉時,觀摩團成員被深深觸動,不少人泛起淚光。西北大學慈善研究院專家薛新婭感慨道:“這堂融合課澆灌的是善念、收獲的是未來。”
觀摩團在孝義鎮金灘村慈善幸福家園參觀記者 張璐 攝
朝夕相伴 善滿金灘
離開校園,觀摩團轉至孝義鎮金灘村,鑼鼓聲與喝彩聲交織出別樣風景。這座“全國慈善幸福家園示范村”,正上演著溫情雙重奏:村子東側的養老院里,18位銀發長者悠然對弈;西側的幼兒園內,稚子讀書聲清越入耳。這種“老幼相鄰”的設計智慧,讓觀摩團頻頻頷首。
鎮長詳細匯報鎮上慈善工作開展情況,村支書細數民生賬本:在536戶村民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19%,通過“四個一點”籌資機制,募集83.5萬元慈善基金,建成集助餐、醫療、文娛于一體的慈善幸福家園。在標準化衛生室,86歲的張道召老人拉著省慈善協會副會長趙浩義的手細數幸福:“孩子們在外安心打拼,我們在這兒吃住舒心,每周有體檢、日日有活動,這才是老來福。”
隨后的秦腔表演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當志愿者唱起《善行天下在渭南》時,引起全場共鳴。渭南市慈善協會會長雷超武即興表演了秦腔《興漢圖》,陸棟興致盎然地執槌與村民鼓樂隊共奏《豐收鑼鼓》,鼓點鏗鏘中,萬畝桃梨競放的春景與院內笑語相映,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慈善圖景。
這場春日的觀摩,見證了臨渭從“經驗輸出”到“標準引領”的躍升之路,更昭示了三秦大地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可能。正如校園文化墻上那稚嫩卻充滿力量的筆跡所書:世間最美的風景,是心燈點亮心燈的溫暖傳遞。
《各界導報》2025年4月2日 第5897期 第03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