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盟陜西省委會
半導體技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是當前中美科技戰的“主戰場”。半導體產品涵蓋了上千款芯片和近10萬種分立器件,全球年產值在6000億美元左右,并且支撐了下游年產值幾萬億美元的各類電子產品和系統以及年產值幾十萬億美元的軟件、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據統計,1美元半導體產品拉動全球100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當前,我國半導體基礎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半導體物理人才嚴重短缺。1997年,教育部取消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后至今沒有恢復。我國半導體基礎研究人才凋零,從事半導體理論研究的人員屈指可數,難以實現半導體技術源頭和底層的自主創新。
二是半導體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半導體研發投入長期不足美國的5%。我國半導體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究基地數量稀少,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唯一以半導體基礎物理為研究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已經成立的國家實驗室中,從事半導體基礎研究的人員非常少,至今沒有建設服務半導體基礎研究的大科學裝置,我國半導體企業還停留在國產化替代階段。
三是評價機制不利于半導體基礎研究。2022年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全國有30所以上高校的材料專業入選“雙一流”建設,化學22所、物理學8所、集成電路科學1所,但半導體卻連學科也沒有。在忽視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差異的評價機制作用下,傳統半導體難以入選各類人才項目且投入產出比低,無法成為各高校的重點發展對象。
四是缺乏協同創新機制。我國至今沒有組織成立半導體基礎研究的協同創新聯盟機構。國內的半導體企業落后國際先進水平兩代以上,主要在其他國家提供的PDK基礎上進行工藝優化以提高良品率,無暇圍繞下一代晶體管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難以為大學和科研院所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半導體基礎研究出題。
為此建議:
一、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將國家集成電路領導小組改名為國家半導體領導小組,涵蓋半導體基礎研究,跨部門協調人、財、物、政策等科技資源,強化攻關決策和統籌協調,負責制定國家半導體發展戰略,確保在半導體技術和創新領域形成強大合力;以半導體產值的10%為標準匹配半導體基礎研究經費;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設立半導體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設半導體部門,壯大半導體基礎研究隊伍。
二、恢復半導體物理專業。集合全國各“雙一流”高校的物理專業一半的大三、大四學生,集中培訓半導體基礎理論課程,選拔一批進入半導體物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課程繼續深造,通過培養、引進、穩固一大批長期從事半導體物理研究的人才,不追熱點,“把冷板凳坐熱”,敢于挑戰半導體物理最前沿科學問題。
三、建設半導體基礎研究網絡。聚焦半導體領域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鼓勵各研究型高校成立半導體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半導體基礎研究增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創新研究群體等人才類項目的特殊名額,在全國設立10個左右的半導體物理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資助20個創新群體和100個研究組,強化半導體技術的源頭創新能力。
四、建立區域聯合創新平臺。加強半導體領域國家實驗室體系的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半導體領域布局;結合地區半導體產業發展需求,在全國建立10個左右大型區域聯合創新平臺,整合研發創新資源,加強設備共享,減少重復投入,聯合攻關產業發展共性技術;為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半導體產業提供信息共享和學術交流機制,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半導體技術創新,建立廣泛的合作聯盟,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共融和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