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秀娟委員 記者 馮倩楠 攝
□ 記者 馮倩楠 實習記者 楊小妹
數字時代,利用好“數智”紅利,推動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變革,是催生新質生產力、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根據省工信廳發布的數據,陜西高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
“我省數字經濟的發展定位高、布局實、變化大、成效好,數字經濟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省政協常委、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雷秀娟例舉數智化賦能千行百業:政務服務“智能化”“線上辦”“一網辦”“當天辦”“及時辦”,極大提高辦事效率,節省了社會資源;生產環節“智能化”,為企業節省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產生了一批應用數字技術,改善產品、服務及業務流程的創新型企業,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雷秀娟說,系列數據證明數字經濟已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強大助推器。“我省圍繞數字核心產業鏈的布局已達10條之多,包括光伏、新能源、半導體等,充分說明我省在數智賦能經濟發展上搶抓機遇、重點突破,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賦能增效,極大提升陜西在全國數字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引導力,也預示著我省數字經濟發展仍然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數字經濟,說到底,是人才經濟,靠的是人才、拼的是教育。”雷秀娟認為,從過去的數字到現在的數智,“智”已經成為時代風口,要繼續加大對省內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投入,優化相關課程設置,同時大力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數智人才,為陜西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智力保證。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