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科技供給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產業創新的效益與水平,高質量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我省以秦創原平臺建設為牽引,著力推進“三項改革”,引領產業鏈不斷向中高端發展,政府和企業創新投入顯著增加,科教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今年省兩會上,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提交集體提案,分析目前我省“四鏈”深度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四鏈”脫節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創新主體的協同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三是“四鏈”彼此賦能的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為此,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建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產業創新和發展;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優化資金和人才配置;構建“四鏈”深度融合的管理機制,保障科技創新持續發展。
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建立科技園,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設,提供引導性資金,建立各方互利共贏的分配與激勵機制等,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系統集成銜接起來。搭建平臺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開展協同創新,打造開放式創新鏈,打通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過程。以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為抓手,在戰略性高技術領域部署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在集成電路、半導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此外,建立統籌推進“四鏈”深度融合的工作機構,完善工作統籌調度機制、督導評價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聚焦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與關鍵環節需求,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動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