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商洛訊(記者 程娟)今年32歲的陳興濤2011年碩士畢業后在西京大學任教,2017年,這個曾從山陽縣山溝溝里飛出來的“金鳳凰”又飛回了故土,每日起早貪黑在百萬袋菌袋包中來回穿梭。如同落滿了大大小小的黑蝴蝶般的黑木耳,總能讓陳興濤的情思跟著起舞,這可是他要帶領鄉親們在這里實現的“田園財富夢”啊!
種植食用菌
搭上了父親性命
山陽縣戶家塬鎮關上村距離縣城40公里,這里山大溝深,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陳興濤在省城的日子雖然過得滋潤,但不習慣城市生活的父母不愿意跟他進城,每次回老家,看到父母日漸衰老的身影,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2016年11月,陳興濤和多年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的博士生堂弟陳驥到楊凌參加農高會,對木耳和香菇產生了興趣,兄弟倆一拍即合,決定在家鄉發展食用菌來幫助父母和鄉親們發財致富。2017年新春,陳興濤在關上村租了15畝地,建起了第一個代料地栽木耳生產基地。
經過3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和向有關專家虛心求教,陳興濤熟練地掌握了地栽木耳的關鍵技術。2017年5月,他自籌資金500萬元,著手在村上建設食用菌生產、種植、科研基地,他準備大干一場,也動員父親拆除支撐家庭經濟的養豬場,用來發展地栽木耳。為拆除豬圈整理栽木耳場地,9月15日,父親扛檁上臺階時摔倒,被檁條重擊后當場去世。父親的去世,讓陳興濤痛不欲生。他搞食用菌原本想給父母找份輕松掙錢的營生,讓村里和父母一樣的人不再外出辛苦討生活,可萬萬沒想到竟讓父親搭上了性命。安葬了父親,他徹夜難眠,幾乎沒有了再搞下去的勇氣,可一想到山里有多少人因打工把命丟在礦上,有多少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照看,他咬咬牙,還是堅持了下來。
解決山區就業
為留守人員帶來幸福
陳興濤不斷推進地栽木耳大田規模發展,和關上、姬家河、下娘娘廟、西溝等8個村簽訂了地栽黑木耳種植協議,采取“支部+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在西溝流域流轉土地100多畝,發展地栽木耳100多萬袋、地栽靈芝5萬袋,帶動鄰近村和移民小區100多名貧困戶實現原地就業,確保戶均增收1.2萬元,人均收入3200元。陳興濤說:“最開始種植食用菌是為了父母,后來從個人的小家情思中走出來了,才發現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村里不僅貧困戶少了,留守人員也減少了,歡聲笑語多了。
陳興濤扶貧家鄉的情懷不僅吸引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倪旭、盧德成兩位博士加盟,還吸引來更多追夢的年輕大學生到戶塬鎮實現夢想,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今,陳興濤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忙得不可開交,問他有沒有后悔辭去大學老師這一籠罩光環的職業,他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打算將食用菌產業扶貧帶動項目推廣到鄰近各鎮乃至全縣,大量發展靈芝和地栽黑木耳產業大戶,逐級結對幫扶,“下一步我們計劃新建大棚100個,地栽木耳面積擴大到200畝以上,新建廠區一個,年產菌包達到800余萬個,帶動父老鄉親共同實現我心中的夢想——讓大家都富起來。”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