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考生,高考都是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從當年的高考數學狀元,到如今的中國工程院老院士,40年彈指一揮間,再回憶起自己的高考,陳政清仍有著無限感慨。
1966年高中畢業,1977年參加高考。為實現自己的大學夢,“老三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足足等待了漫長的11年。
1977年10月21日,媒體公布恢復高考。而在這之前,陳政清已經略微提前獲知了“小道消息”。他清淅地記得,自己很少出遠門的母親,趕上一天的路,從湘潭老家來到了自己下鄉的岳陽市錢糧湖農場,只為告訴他:“出大事了,不過不是家里,是國家!國家準備恢復高考了!”
聽到消息的陳政清,有一種太想相信又不敢相信的感覺。“估計我們‘老三屆’最有體會。”他說。
時間回溯到1966年6月13日,國家決定高考推遲半年進行。正信心滿滿準備報考的陳政清傻了眼。1968年,陳政清到岳陽市錢糧湖農場當知青。高中畢業后經過了11年,終于等到了高考機會,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最能表達這位“老三屆”當時的心情。
“大的歷史背景下,我談不上坎坷,只是大學求學路比較漫長而已。一路走來,環境在變,身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對科學這件事情的興趣。無論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我都堅持看書學習。經過11年準備,高考不會有問題。”陳政清很自信。
那是陳政清到錢糧湖農場的第三年。他被“提拔”到一所分場中學當教師,數物化等課程都由他教。利用教書的“便利”,他閱讀了大量書籍,自學完成了大學高等數學等課程。
高考前,一邊當高考補習班教師,一邊自己復習的陳政清。在一個多月后的冬天,以30歲“高齡”,和他的學生們一起進了考場。
“語文題的難度,還不及現在的初中考題。第一題是把一句拼音寫成漢字,就是毛主席語錄的一句話:‘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作文題是《心中有話向黨說》。”陳政清記得很清晰。
那年的數學考題,“理工學霸”的陳政清基本沒有太清晰的印象。依稀記得最后一道附加題,是頗有難度的高等數學題,并且基本沒人做出來。
他記得,數學考試結束后,馬路上到處都是考生,都在議論數學考試的最后這一題。自學過高等數學、數學功底扎實的陳政清,一出考場便被大家圍住詢問。成績出來后,他就成了岳陽地區的數學狀元。
“考完數學后,考場的人一堂比一堂少。高考停了這么多年,誰都不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很多人根本沒來得及復習,多數考生是抱著試水心理。不行的話,下一年再考。”陳政清回憶。(俞慧友 曾歡歡 李妍蓉)
編輯: 大蒼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