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與民生證券日前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中醫藥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7版)》(以下簡稱《報告》)。作為國內首份關于中醫藥上市公司整體發展報告,《報告》對中醫藥上市公司的生長環境、發展路徑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全面梳理,也對中醫藥的發展前景做了深入分析。
中藥材質量問題引關注
標準化建設工作已迫在眉睫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一些問題,《報告》顯示,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特色和優勢發揮不夠充分;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一些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無法通過考試取得醫師資格,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品種萎縮明顯;中藥材種植養殖不規范,影響中藥質量;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比較單一,人才匱乏;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傳承、發揚面臨不少困難。
其中,《報告》強調,中藥材質量標準的提升,關乎中醫藥發展的未來。中藥材質量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和行業的廣泛關注,中藥材質量標準的提升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報告》預計在形成不同質量標準認定后,必然在銷售、招標等環節執行不同質量標準的差異化價格,避免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具備優質中藥材資源的企業,也將在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等產品上極大獲益。
連鎖及“觸網”經營模式
不斷壯大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
中醫診療服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報告》認為,目前中醫診療服務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中醫醫院,民營中醫醫院及診所的診療服務量占比較小,市場化程度不高。上市公司中涉及中醫診療服務的企業,一是如同仁堂等擁有中醫老字號的企業,采取“前廳坐診、后堂抓藥”的坐堂醫模式,中醫診療一般都是在藥店內完成,通過開設藥店形成連鎖。另外,還有一些中醫藥企業通過成立或收購中醫診所,打造中醫連鎖診所模式。
《報告》稱,中醫除了提供常規綜合診療服務之外,在康復、養老、預防保健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發展機會,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診療特點。在這些領域,可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康復、醫養結合等類型的健康服務機構,并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使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報告》還認為,大健康領域是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重點,在中醫非診療領域,日用品和醫食同源產品等大健康產品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開拓前景,且不乏勇于創新并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先行者。除此之外,特色康復、運動護理、健康養老、文化旅游方面對于中醫藥機構更是大有可為。
近年來,互聯網在慢性病和健康管理的應用場景提升較為迅速。現有醫藥公司的主要互聯網投資方向包括B2B、B2C、O2O等,對于中藥材流通、遠程診療、醫患管理和慢性病維護等領域都有所涉及。對于市場亂象,國家亦出臺了相關政策加以規范,但短期內,市場的無序競爭仍有待新模式探索和技術研發推廣。《報告》稱,堅持創新,堅持特色,中醫藥借助互聯網東風,將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模式。
加強中醫藥監管力度
中醫藥事業才能良性發展
基于對中醫藥行業未來發展的看好,《報告》對中醫藥行業及上市公司發展提出建議。
首先,明確對中醫藥的定位,引導大眾和社會輿論對于中醫藥要多一些理解和自信,少一些抹黑和歪曲。
其次,大力發展優質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以及中醫醫療器械等中醫藥產業,促進中醫藥的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藥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優質的中醫藥產品,需要通過推進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產業升級,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再次,堅持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行業集中度。嚴格執行中藥種植(GAP)、中藥加工(GMP)、中藥經營(GSP)等管理規范,不斷提升行業標準和監督管理水平,保障中藥產品質量。
此外,還要加強中醫監管力度,規范行醫,這是推廣中醫醫療、做好中醫傳承的必要條件,也是中醫藥良性發展,不斷培養出合格中醫醫生的關鍵。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