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歡
秦巴腹地,漢江之畔,安康市漢濱區發展和改革局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精神,在2024年以高質量項目為引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民生改善為根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這一年,漢濱經濟穩中向好、產業加速轉型、生態持續向綠、民生不斷增進,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腳步,首次躋身全國西部百強區。這份成績單背后,是這座陜南城區以“拼的勁頭、搶的意識、爭的勇氣”破題開路的生動實踐。
2024年民生實事票決項目實施情況視察座談會
區發改局到牛蹄鎮中心社區督幫重點工作
穩增長強動能:鍛造經濟發展“強引擎”
2024年,在復雜宏觀經濟形勢下,漢濱區以“一把手”抓經濟工作機制為抓手,精準落實穩增長政策,實現經濟運行“V”型回升。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40.5億元,同比增長5.4%,較上年提升3.6個百分點,創三年來新高;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5%,超省市考核目標1.5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區域前列;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8%和7.2%。其中,新增62戶“五上”企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漢濱也成為安康市“五上”企業新增數量最多的區縣。
項目為王,積蓄發展勢能。全年實施重點項目158個,完成投資189.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45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2.47億元,實現立項、開工、達效“全周期”加速。垃圾焚燒發電、柏潤高端制襪生產線、長春初級中學等99個項目投產投用,涵蓋生態環保、裝備制造、教育民生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安康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落地,不僅解決了城市垃圾處理難題,還帶動了周邊產業鏈發展,成為資源利用與綠色發展的典范。該項目年處理垃圾能力達12萬噸,有效減少了垃圾填埋對環境的影響,同時產生的電能可滿足2萬戶居民的生活用電需求。
招商引資精準發力,筑巢引鳳助推轉型。全年共開展7次精準招商行動,引進內資1.8億元,外資100萬美元,申報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等超4億元。重點推動坤鵬智能終端制造、繼電器傳感器生產等項目簽約落地,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與此同時,通過“四個一批”動態管理機制,儲備2025年項目630個,總投資1280億元,為后續發展鋪平道路。這些項目涵蓋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為漢濱區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區發改局到瀛湖鎮南溪社區調研社區后扶工作
區發改局局長洪波在全區開放招商暨歸雁經濟大會上推介漢濱區營商環境
創新驅動發展:點燃數字轉型“新引擎”
在數字經濟賽道上,漢濱區加速布局,以“數據要素×”戰略激活新動能。印發《數據安全響應應急預案》,構建起覆蓋全區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組織企業參加第五屆西部數字經濟博覽會,推動11個數字化轉型項目與11個重點項目落地;成功培育2個省級“數據要素×”案例,贏得全省數字經濟領域高度關注。聯合高校開展數字能力提升培訓,定向輸送專業人才,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夯實基礎。
產業融合取得突破。依托“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白山羊特色養殖案例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通過科技賦能傳統畜牧業,漢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科學養殖技術,帶動2000余戶農戶增收,更吸引青年返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活水源泉”。在工業領域,中能環保科技、富硒輕食產業園等重點工業項目穩步推進,全區新建標準化廠房6萬平方米,新增投資過千萬元企業15家。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提升了漢濱區的產業競爭力,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五辦融合”服務機制,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行“容缺受理”審批,全年梳理下沉77項區級行政執法事項至鎮(街道)。依托“親商助企”和“五上企業”包聯行動,常態化舉辦“企業沙龍”活動,累計解決企業難題200余個。這一系列舉措讓漢濱區營商環境便利度躋身全市前列,獲評第十屆綠色發展論壇“優秀案例”、第八屆全國12345熱線“場景治理典范”。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更多企業前來投資興業,為漢濱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舉辦“秦巴優品 硒有漢濱”名優產品生產銷售企業沙龍
區發改局組織召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判推進會
綠色筑基護航:構筑生態安全“防護網”
作為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地,漢濱區以“戰略責任”為引領,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發展全局,印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整改銷號辦法》,嚴格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推行“五項機制”,形成網格化監管格局。截至年底,省級臺賬7個問題已完成銷號5個,市級臺賬20個問題中完成整改8個,區級自查466個問題整改率達82%;21.76公頃礦山完成生態修復,秦嶺區域24.1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和37.68萬畝耕地得到嚴格保護。
“123”創新機制獲全省推廣。漢濱區秦嶺辦探索的“一網監管、兩新發力(新技術+新機制)、三色督辦(紅黃綠分類)”模式,既壓實責任又提升效率,成功入選省秦嶺辦典型案例,并獲省委書記批示肯定。通過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等技術,實現秦嶺“四亂”問題動態清零;聯合開展“五進”宣傳活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碳達峰碳中和步伐穩健。申報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節能減碳項目4個,總投資超1.3億元;推進保障性光伏項目、公共充電站建設,推動天然氣長輸管線安全保護工程落地。全域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河湖長制”,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7天,多維度繪就“生態漢濱”畫卷。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漢濱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區發改局組織相關部門及鎮辦召開省秦嶺辦反饋問題整改研判推進會
山西省發改委到漢濱區調研“以工代賑”村民自建典型模式
民生為本惠民:擘畫幸福生活“新圖景”
民生改善始終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4年,漢濱區10項民生票決項目總投資2.35億元全部完成,覆蓋教育、醫療、住房等群眾最關切的領域。長春初級中學一期等工程建成投用,35309名易地搬遷群眾實現就業,85個社區工廠帶動人均增收超萬元。新建“六小工程”26個、易地搬遷后扶項目5個,發放“居住簿”12397本,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社會治理創新突破。劉家溝社區“123456”工作法入選省級典型案例,以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為抓手,將2.1萬名搬遷群眾納入社區服務網。通過“321基層治理模式”,加強社區工廠與產業園區聯動,訂單式培訓輸送技能人才,構建起“產業+就業+服務”的良性循環。國家發改委調研組實地考察后,對漢濱區后續扶持經驗給予高度評價。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和更好的生活環境。
以工代賑項目創新實施“群眾主體、村社實施”模式,清泉村道路項目由村民自主組建施工隊,通過“培訓上崗+績效分配”機制,參與群眾人均獲得勞務報酬1.8萬元,較傳統施工模式增收30%。該項目采用生態擋墻、透水路面等綠色技術,既保護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環境,又打造出一條2.6公里的生態旅游景觀帶。經驗推廣后,全年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2個,帶動1200余名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1850萬元。瀛湖鎮還探索“以工代賑+特色產業”模式,在道路沿線種植枇杷、柑橘等經濟作物,預計三年后年增收可達450萬元,實現“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人”的綜合效應。
糧食安全底線筑牢。完成區級糧食儲備4450噸,新增儲備3000噸,全區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動態監測全覆蓋。組織企業參展糧食交易大會,新增客戶5家、簽約380萬元,麥藝園品牌更斬獲“最具創新力名優硒產品”大獎。通過“價格監測預警”系統,全年發布17期《價格監測報告》,確保糧、油、菜等民生商品價格平穩。這些舉措不僅保障了居民的糧食安全,也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省發改委到五里工業園區相關企業調研陜南發展情況
開放協同發展: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
開放合作開辟新空間,蘇陜協作在漢濱結出碩果。全年承辦黨政代表團互訪3次,簽訂對口協作框架協議,1234名農村勞動力通過勞務協作轉移就業,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共建產業園區項目18個,武進—漢濱“紅盟”持續深化,教育、衛健等領域人才雙向交流60人次,消費幫扶訂單持續增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外力”。
在勞務協作領域,漢濱區創新實施“訂單式”技能培訓模式,與武進區共建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平臺,精準匹配就業崗位與勞動者技能需求。通過“企業下單、政府接單、群眾選單”機制,累計開展電工、家政、電子商務等培訓26期,覆蓋3200余人次,使轉移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提升至4500元。同時,蘇陜協作資金支持的社區工廠項目成效顯著,在五里工業集中區引進的服裝加工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280人,其中脫貧人口占比達65%,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乘數效應。消費幫扶方面,兩地共建的“云端超市”電商平臺上線運營,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形式,累計銷售漢濱富硒茶葉、魔芋制品等農產品8600萬元,帶動380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1800元。
產業園區共建形成“飛地經濟”新模式,武進高新區與漢濱區合作建設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已吸引長三角地區5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預計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稅收超8000萬元。教育協作方面,實施“名師領航”計劃,武進區選派特級教師組建支教團隊,與漢濱中學共建“智慧課堂”,使該校高考本科上線率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醫療協作創新“互聯網+健康扶貧”機制,武進區人民醫院與漢濱區第一醫院開通遠程會診系統,完成疑難病例診斷230例,培訓基層醫務人員450人次,讓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組織召開省市秦嶺辦暗訪問題研判會
國防提質增效:筑牢安全發展“壓艙石”
國防動員體系提質增效。組建48支專業保障隊伍逾千人,新批建人防工程8380平方米,融合國防教育基地與疏散基地建設。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宣傳,強化全民共識。
在國防動員體系建設上,漢濱區創新實施“平戰結合”管理模式,建立專業保障隊伍“1+3+N”應急響應機制(1支突擊隊+3類專業組+N個支援單元),確保防汛救災、森林滅火等任務快速處置。新批建的8380平方米人防工程采用智能監控系統,集成溫濕度控制、空氣質量監測等功能,平時作為地下停車場和應急物資儲備庫,戰時可轉換為人防掩體,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國防教育基地與疏散基地融合建設,在瀛湖生態旅游區打造“紅色研學+應急避險”綜合體,年內接待研學團隊1.2萬人次,開展應急疏散演練8次,形成國防教育、防災減災雙促進格局。
區發改局到縣河鎮督幫蘇陜重點項目建設工作
錨定目標啟航:繪就發展躍升“新藍圖”
站在新的起點,2025年漢濱區發展藍圖已然繪就:全年謀劃儲備項目1500億元以上,實施重點項目154個,總投資310.8億元;推動標準化廠房等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富硒食品、文旅康養等六大產業鏈升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一件事一次辦”等創新機制;啟動“十五五”規劃編制,爭取更多項目擠進中省“大盤子”。
從經濟指標躍升到生態屏障筑牢,從民生暖意升騰到改革創新破題,漢濱區發展和改革局用實干書寫了一份“穩中向好、行穩致遠”的高質量答卷。
漢濱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洪波表示:“我們將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繼續謀深抓實項目、統籌生態保護、增進民生福祉,奮力譜寫漢濱新時代追趕超越、龍頭引領新篇章!”
《各界導報》2025年3月18日 第5886期 第06版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