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當很多老年人走路沒力氣了,腳發軟,容易腳酸摔倒,到醫院檢查時,醫生會說,這是人老了,機能衰退導致的,是自然現象,不是什么病。而近年來,這樣的觀念慢慢地在改變。
“人老腿先老”是肌少癥癥狀
去年開始,浙江省由浙江醫院牽頭,在全省醫院開展一項業務培訓,講的內容就是老年人容易犯的肌肉減少癥,簡稱肌少癥。全省各地前來參加培訓的醫生,很多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一種疾病,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患病率甚至比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還要高。
肌少癥的主要癥狀是全身肌肉萎縮、松弛引起的走路慢、走不動、走不穩,摔倒、疲勞感、消瘦。“人老腿先老”其實講的就是肌少癥癥狀。
肌少癥縮短老年人壽命
肌少癥或稱“肌肉減少癥”,1989年由美國醫生Rosen-berg首次命名。2010年歐洲老年肌少癥工作組發表《肌少癥共識》。此后,國際肌少癥工作組也公布了新共識,肌少癥定義為:“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全身肌量減少或肌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
我國在2016年發布《肌少癥共識》指出,肌少癥與活動障礙、跌倒、低骨密度及代謝紊亂密切相關,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現之一。肌少癥會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醫療花費,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甚至縮短老年人的壽命。
“人老腿先老”是一種錯覺
人體肌肉骨骼系統在保持體位、完成運動、保護重要內臟器官及機體內環境穩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骨骼系統漸漸老化,表現為肌量、骨量減少,肌力下降,骨質疏松,肌肉功能減退。
肌少癥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據統計,60歲到70歲患病率大概是5%至13%,超過80歲患病率就達到了11%至50%。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統計顯示,80歲以上男性肌少癥患病率58.33%。
每個人大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在兩條腿上,兩條腿有人體一半的神經、血管,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雙腿肌肉飽滿,經絡傳導暢通,人就充滿活力。人老后,腿部和大腦間指令的準確性和傳導速度有所下降,不像年輕時那么默契。
大腿的肌肉與其他肌肉一樣,隨著年齡增大慢慢減少,慢慢松弛,慢慢失去機能。大腿肌肉減少得越厲害,就越會感覺到走路沒有力氣,走不快,走不穩。我們的日常活動,大部分要靠大腿來完成,大腿不聽使喚,能明顯感受到衰老帶來的不便。
其實,大腿肌肉減少的同時,機體的其他器官一同在衰老,只是我們感受不到。所以,“人老腿先老”這句話是不對的。當你感覺到腿老的時候,其他器官也已經老了。
“人老腿先老”的危害是摔倒
人老腿先老,怕就怕骨折。人老了,骨骼中的鈣也會逐漸流失,因此,老人更容易出現腿部骨折。
肌少癥讓老人走不穩,容易摔倒,而發生過跌倒的老年人中,有50%會再次摔倒,加重損傷。專家解釋說,老人摔倒后如果髖部骨折會非常兇險,髖部骨折圍手術一個月內死亡率高達6%至12%,臥床保守3個月死亡率達40%,被稱為“死亡之髖”。甚至有人認為,跌倒是壓倒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摔倒”。“90%骨質疏松癥患者發生的脆性骨折由跌倒引起,跌倒也是我國65歲以上老人死亡的首位原因。”
有什么辦法緩解肌少癥?西醫主張老人適當吃葷菜,多活動。中醫主張進補,兼顧五臟六腑、氣血雙補,吃容易吸收的中藥膏方,緩解肌少癥作用明顯。
(據《浙江老年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