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來自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數據表明,1978年至2017年,陜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0元大幅攀升到30810元,增長了98.4倍。40年來,在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大幅上漲的同時,收入構成不斷優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省城鎮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昨日來自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數據表明,1978年至2017年,陜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0元大幅攀升到30810元,增長了98.4倍。40年來,在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大幅上漲的同時,收入構成不斷優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省城鎮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鎮居民收入
年均增幅12.5%
“記得從學校畢業后剛剛上班,月薪790元,當時內心特別興奮,后來逐漸提高,現在每月工資收入5000元左右,加上房屋出租、理財收入,滿足日常生活消費綽綽有余。”提及收入,家住南小巷的市民黃荻穎如是說。
黃荻穎是一位70后,她說,雖然當時自己有了收入,不用再花父母的錢,可自己基本成了“月光族”。“那陣子,爸爸經常拿他剛參加工作時不到10元的月收入來教育我,讓我改變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這些年來,國家年年提高企退人員養老金,爸爸每月能領到7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人經常知足地調侃說,‘別嫌工資少,就怕走得早’……”
40年來,陜西經濟快速發展,改革成果與民同享,居民獲得感顯著增強,收入水平屢上新臺階,先后實現千元、萬元大跨越,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達到12.5%。
調查表明,1978年起,歷經10年,陜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000元,1988年達到1040元,年均增加73元;1989年起,歷時19年跨越1萬元關口,2007年達到10578元,年均提高502元;2008年后,連續兩個5年,分別跨越2萬元、3萬元收入大關,到2017年,陜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810元。砥礪奮進40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月收入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25.8元大幅提升到2567.5元。
“守財”理念
轉變為生財理財
40年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逐步替代了計劃經濟,陜西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四大項收入構成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收入結構不斷優化,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下海”和90年代的“下崗”潮流,城鎮居民對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的依賴性逐步降低,不再只甘心“守財”,而是積極創業生財,投資理財,經營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別由1998年的1.5%和5.1%提高至6.6%和7.0%,占比提高了5.1和1.9個百分點;隨著城鎮人口老齡化、退休人口不斷增加,轉移凈收入比重提高了2.4個百分點,而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則降低了9.4個百分點。
各項收入快速增長,經營性收入增速領先。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8106元,比199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2%;人均經營凈收入2029元,比1998年增長了30多倍,年均增長19.9%,增幅居四大項收入之首;人均財產凈收入2156元,比1998年增長9.1倍,年均增長12.9%;人均轉移凈收入8520元,比1998年增長了7.0倍,年均增長11.6%。
方思穎 蘇子英 記者 張維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