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采取防護措施減少霧霾吸入 記者 張晶 攝
□ 首席記者 李榮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清我”……最近幾天,西安人朋友圈流行的對于霧霾的調侃,折射出當前空氣污染的嚴峻形勢。
近日,我省多地持續遭遇嚴重霧霾天氣,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霧霾成因
污染物排放超過承載度+地形構成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是陜西省治理霧霾的主戰場。霧霾因何產生?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去年經過調研得出結論,經濟社會活動排放的大量細顆粒物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及承載度,受靜穩天氣影響,容易出現污染天氣。
“關中平原的東西向屬口袋形喇叭狀地形,只有刮西北風時污染物才能被消散、減弱和清除,其他風向則會導致污染物的積累,甚至外地污染物的輸入,污染物擴散條件‘先天不足’。”人資環委員會在調研中發現,我省關中地區常年以東北風為主,冬季冷空氣活動弱,造成逆溫現象,導致空氣流動性差,大氣層結構比較穩定,形成“逆溫形成霧霾,霧霾加劇逆溫”的惡性循環。
“最近霧霾天氣,不利氣象是幫兇。”省政協委員、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說,最近一段時間,西安以靜穩天氣為主,污染物在關中區域內無法擴散出去,就滯留下來,有時候關中西部吹西風、東部吹東風、北面吹北風,使得西安周邊的城市污染物也會直接吹向西安市區,加重了關中中部、西安地區的污染。
據人資環委員會調研數據顯示,秋冬季關中地區逆溫日數曾多,夜間到早晨出現逆溫的頻率高達70%以上,冬季12—1月可達80%以上,有時會更高,還出現雙層和多層逆溫,平均逆溫層厚度達到300—400米,有時更厚。逆溫就像蓋子一樣罩在關中各個城市上空,阻擋了空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使污染物沉積在近地面層,空氣污染物濃度增高,造成地區空氣污染嚴重。
委員建議
多措并舉全力攻堅治污降霾
“雖然我省對治污降霾一年比一年重視,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社會參與一年比一年強,但目前面臨的治霾形勢依然嚴峻。”人資環委員會建議,要加快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的調整與優化,有針對性地制定全省尤其是關中地區鐵腕治霾的戰略規劃;加大“氣化陜西”宣傳力度,引導企業和群眾加快“煤改氣”步伐;盯緊重點企業,堅決取締小火電、小鍋爐及“散亂污”企業,有效抑制揚塵污染。
民建陜西省委員會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多層次規劃體系,對霧霾治理提出周期性規劃;完善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促進區域聯動,提升整體性治理效能;引導關中城市群發展,構建智能城市管理體系,減緩私家車增長趨勢。
省政協委員陳永慧建議,要加大對黃標車、柴油車的禁限行力度,強化機動車環保監督管理,不達標車輛不得發放環保合格標志;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出租車每年更換高效尾氣凈化裝置,倡導綠色低碳出行。
“必須進一步加強深化交通管制改善霧霾污染。”省政協委員蘇秦建議,要完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提高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利用率;建立健全霧霾預警體系,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繼續完善公路監控體系和信息網絡系統,打造智慧交通系統。
省政協委員何秦認為,要統籌協調西安與咸陽、渭南、銅川四市形成聯動機制,對西安市內污染企業堅決關停或遷移;加大巡查力度,盯緊大型耗能企業,查清隱藏的中小污染企業,徹底關停;嚴格控制餐飲業油煙污染,對城區臨街住宅樓下或搭建的簡易飲食門店進行環保清潔改造或關停。
鐵腕治霾
持續發力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治污降霾力度,今年5月,我省出臺《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和《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工作要點》,全方位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全面完成29項重點工作任務。
據省生態環境廳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關中地區PM2.5平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1%;平均優良天數173.6天,同比減少0.2天。西安市PM2.5平均濃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優良天數166天,同比增加3天。
記者從省工信廳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摸排“散亂污”企業3.2萬戶,現已整治了1.8萬多戶,其中,直接關閉取締1.29萬多戶、改造升級5000多戶、整合搬遷60戶。今年,省工信廳和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文,要求市縣工信和環保部門,進一步篩查之前查出來的“散亂污”企業。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既要充分考慮關中地區不利地形、氣候及擴散條件的制約,也要考慮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調整都需要時間。”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個市縣、各個部門都在優化方案,把降低PM2.5濃度和減少重污染天數、贏得優良天數,作為每時每刻的工作任務,持續推進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