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土壤,作為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與人類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更事關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永續發展。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通過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監測工作,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措施,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要求,我省積極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共布設點位14681個,整體工作位列國家第一梯隊。
“雖然我省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可控,但在土壤監測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省政協委員、陜投集團總經理唐宏軍分析道,多種因素造成了土壤污染和退化的復雜局面,工業廢水排放、垃圾處理不當等污染源難以確定,污染程度在空間上分布不規則,導致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難以精準反映污染土壤的精確位置和范圍。
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唐宏軍在《統籌多源監測數據服務陜西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中建議,利用外部資金優勢、項目優勢,打造監測示范項目,以現有的涉及土壤項目整合監測數據、建立土壤污染監測數據庫、建設土壤污染數據共享平臺,利用統計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工具識別污染重點區和關鍵污染物,根據數據時序反演影響土壤污染的關鍵因素和污染源傳播途徑,建立土壤污染區域、要素、原因等一體的模擬數學模型,為土壤污染的預測、監測、防控等提供科學依據。
提案交辦后得到省生態環境廳的高度重視。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建新說,提案辦理部門主動與委員溝通聯系,充分了解委員提案的背景情況和具體要求,及時了解委員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提案辦理工作更加精準高效。
近年來,我省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的原則,圍繞《陜西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著力解決土壤突出環境問題,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2023年,我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國家考核目標要求,土壤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陳崢說,為強化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在部分區域執行顆粒物和鎘等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推動19個重點區域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持續開展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排查整治。“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完成53家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整治,全面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組織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漢中、安康、商洛7市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并積極推動治理。
同時,我省還建立了完善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篩選確定521家土壤、地下水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加強重點監管單位周邊環境監測,對270家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周邊環境監測,組織223家重點監管單位開展隱患排查“回頭看”,推動707項隱患問題實施整改。
在實施耕地分類管理方面,我省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和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完成了我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動態調整,形成“一圖一表兩報告”,將全省耕地劃分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等三大類型,采取水肥調控、品種替代、深翻深耕、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完成國家下達我省中輕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度受污染耕地嚴格管控任務。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2%以上。
省生態環境廳在復函中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優化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深入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和土壤污染防治試點示范項目實施,總結推廣好的經驗,有效提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水平,持續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陳崢表示,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持續開展耕地周邊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和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快推進在部分區域的相關行業執行顆粒物和鎘等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嚴防新增污染,采取積極措施逐步減少存量,組織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環境監測,探索開展在產企業“邊生產邊管控”和治理修復試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