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非遺購物月——非遺賀新春·年貨購物月”主場活動在西安舉辦,圖為游客在拍照留念(資料照片)。
記者 柏樺文/圖
當陜北秧歌的鼓點與無人機的轟鳴在黃土高原交響,當AR秦俑與剪紙盲盒成為年輕人的新年“社交貨幣”,一場非遺的“盛宴”在陜西掀起了文旅消費的熱潮。
據統計,今年“四季非遺購物月——非遺賀新春·年貨購物月”活動期間,陜西以2700多場非遺活動、29.8億次全網流量撬動23.1億元銷售及簽約額,交出了一份將“文化流量”變為“經濟增量”的答卷。
破壁:
共建三級聯動的非遺生態圈
“掃碼就能召喚全息秦俑,比劇本殺還帶感!”西安大學生李薇的朋友圈里,一組在咸陽XR新春燈會現場戴著AR眼鏡與虛擬歷史人物擊掌的照片發布后收獲許多點贊。這場投入2000萬元的科技大秀,用“非遺+元宇宙”的混搭,3天吸引45萬人次打卡,衍生消費占比高達68%;寶雞社火廟會的“秦腔飛天”裸眼3D秀,讓百年戲曲化作空中幻影,短視頻傳播量暴漲300%;漢中非遺市集的剪紙盲盒、泥塑手機殼等12類文創產品,以“解壓+收藏”雙重體驗,創下單日38萬元的銷售紀錄;安康的漢調二黃戲臺前,AI生成的動態海報實時捕捉唱腔韻律……
“我們不是在給老手藝貼科技標簽,而是用數字語言更生動地展示傳統文化。”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動,線上與線下消費、產品與服務消費、物質與精神消費加速融合,數字消費正在催生新的消費增長點、熱點風尚和消費群體。席卷而來的非遺國潮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促進新消費領域發展的重要動能。
如何借非遺國潮之勢打開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新維度?陜西的解題之道在于共建三級聯動的非遺生態圈。陜西堅持省市縣同心聚力,構建起“省級統籌—市級主導—縣級落地”的三級聯動機制,以“全國秧歌展演”為紐帶,整合11市56縣文化資源,形成“一主多輔”展演格局。
共建之外,還要橫向破界。延安市與山西省隰縣聯合打造《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秧歌劇目,80萬網友在線見證黃河流域非遺“組CP”。榆林市“全國秧歌展演”非遺品牌活動吸引外地游客占比達41%,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客群同比增長65%。
在“四季非遺購物月——非遺賀新春·年貨購物月”活動帶動下,全省非遺活動僅線下參加人數就達743.4萬人次,整體銷售及簽約額23.1億元。“全國秧歌展演”帶動榆林市民宿入住率突破95%,接待國內游客277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72億元,形成“文化引流—消費轉化—產業升級”的飛輪效應。
當非遺工坊變身“鄉村創客空間”、秧歌擂臺賽成為城市嘉年華,當傳統文化從“單打獨斗”走向“生態共贏”,那些曾被認為“土氣”的民間藝術,正以先鋒姿態闖入現代生活,在科技賦能、跨界融合、情感共鳴的多維共振中,書寫著傳統文化的現代敘事。
突圍:
打好流量狂歡后的持久戰
在“科技賦能+國潮美學”呈現方式和“可感知、可參與、可帶走”文化體驗場景的雙重“加持”下,“全國秧歌展演”憑借16.5億次的相關話題閱讀量成為現象級文化IP,“跟著秧歌過大年”挑戰賽以58萬條參與視頻掀起全民創作熱潮。
這場現象級傳播的背后,是陜西以“破圈傳播”“情感共鳴”為目標的“主媒體+新媒體+用戶生成內容(UGC)”的三級傳播矩陣:
央視《新聞聯播》點贊“安全有序的文旅新氣象”;
外交部發言人在海外賬號分享秧歌視頻,《華爾街日報》評價“中國非遺正以創新姿態走向世界”;
普通游客隨手拍的AR秦俑互動視頻,累計播放量超1000萬次。
“Z世代要的不是文化灌輸,而是情感共創。”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白利群坦言。當00后用算法改編華陰老腔,當肉夾饃、鳳翔泥塑、華州皮影等以文創產品甚至數字產品的形態暢銷,當非遺項目從保護對象變為創作素材,非遺在解構與重組中找到了“年輕化方程式”。
融合創新熱潮中的不同聲音同樣發人深省:老藝人擔憂“機器制作會消解手工溫度”,網友質疑“科技秀是否喧賓奪主”,也揭示出非遺傳承發展更深層的命題——如何在市場規律與文化本真間找到平衡點?
建立“傳承人+設計師+科技團隊”共創模式,劃定“核心工藝不可替代”紅線;開發非遺數字藏品時,為每個藏品配備傳承人口述歷史視頻;在AR體驗項目中設置“手作工坊”環節,讓游客感受真實的歷史文化……守正創新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未來之路。只有堅持科技賦能而不替代、商業開發而不越界,讓非遺從“輸血式保護”向“造血式創新”轉變,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碼才能在時代脈動中生生不息。
站在2025年的春光里回望,這場文化消費“實驗”的深層價值逐漸顯現:傳統文化的復興不是復古,而是新生;非遺經濟的價值不在收割流量,而在播種未來。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