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二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現場
□記者 滿淑涵 文/圖
“我們目前吸納會員345人,有學習宣傳、安全調節、關心下一代、生活衛生健康、文化娛樂五個工作小組。農閑時,還組織老年人開展健身娛樂活動。”12月8日,2018(第二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涇陽縣橋底鎮溝而上村老年協會副會長陳文序在“優秀代表經驗分享”環節,向與會者介紹運營情況。
農村老年協會規范化建設是我省的特色。據省老齡辦副主任關居正介紹,目前我省已建有農村老年協會16228個,覆蓋率達90.2%。“社會組織+基層老年協會”農村養老服務模式,讓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社會力量進入農村必不可少
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農村空巢化程度越來越嚴重,農村養老的體制短板和資源短缺也更為突出。本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以“重塑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養老多元參與”為主題,圍繞農村空巢現象、農村養老模式以及公共政策進步等方面深入探討。
論壇現場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報告》指出,由于農村老人難以適應信息時代和市場,且身體機能狀態出現不可逆轉的弱化,加之公共資源稀缺,社會保障系統和設施不完善,社會服務緊缺等因素疊加,致使農村老人成為社會人口中的一個弱勢群體。農村留守老人顯得更加弱勢。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進入農村社區,發展社區服務與照護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報告建議,對農村老年人的權益保障要做出更好的制度性安排,使其享有生活、醫療、安全、尊嚴等基本權益,享有健康、參與、發展等福祉。在農村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和文化、自組織建設,以及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社會參與精神需求等方面,應在制度、政策上進一步優化改善,并保證措施落實到位。
互助養老是補充也是過渡
村民自治在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在論壇上表示,由于農村缺乏“人力”和“財力”,難以發展像城市一樣規范、專業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農村互助養老的產生是村民自治的回歸,農村養老服務供給與體系建設,也為村民自治提供了機遇。
在杜鵬看來,互助養老對農村的養老服務是有效的補充,是農村社會養老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隨著城鄉均衡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村養老的社會服務會越來越充分,農民互助養老的重要性會發生改變。“但互助養老在未來會以新的形式繼續發光發熱。”
應在“4432”上下功夫
“探索中國特色農村養老之路,要堅持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積極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倡導養老多元參與。這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義,也是解決農村養老的金鑰匙。”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指出,我國農村養老既面臨三大困難,也具備三大機遇。“一是保障難。盡管我國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養老金連續上調,但實際保障水平還有待繼續提高;二是健康難。我國農村的健康服務能力偏低,農村基本上沒有健康管理,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三是關愛難。我國農村老人居住分散,空巢獨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文化設施也偏少。”
吳玉韶同時指出農村養老面臨的三大機遇:一是黨中央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二是各級黨委政府大力發展老齡事業,養老成為五大幸福產業之一;三是我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家庭養老、熟人社會、互助傳統理念,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奠定基礎。
“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吳玉韶建議,應在“4432”上下功夫,即統籌發揮好政府、家庭、社會和市場四方面的作用;構建保障體系、健康支持體系、服務體系、社會支持體系四個體系;發展家庭照護服務、志愿互助服務、專業服務三支隊伍;建設針對健康老人的活動中心和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務中心。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