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我們企業需要的不是扶持,而是好的環境”“‘放管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店小二’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12月18日至19日,省政協“優化營商環境三級聯動專題民主監督”第四調研組在韓城市開展調研。在座談會上,來自韓城本地的企業代表結合自身實際,就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發表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陜西的營商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三證合一’、‘一廳式’辦公等便民措施,為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說句心里話,我們企業需要的不是扶持,而是好的環境。”韓城市某企業代表說,對于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如果政府沒有對其進行正常的評估,就一味地資金扶持,導致有的企業把政府投資的錢放在平臺上“吃利息”,很浪費。
“目前,社會上有一種現象,民營企業明明有錢,但就是不愿意投資?為何不愿意投資?還是因為營商環境不夠好。”該企業代表說,有的企業剛完成審批,在進行生產時,國家政策卻發生了變化,導致無法正常生產運營,后果只能由企業承擔,無形中為企業增加了壓力。
韓城某房地產企業代表介紹,他們曾承接了韓城市一個室內場館的建設,但中途出現了一些問題,政府也答應給與解決,但時至今日,仍沒有任何結果。
“所謂的營商環境,在我看來,第一個是政府的誠信程度,第二是政府對政策的執行力度,第三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質量。”一家通過招商引資進入韓城市的外資企業代表舉例說,他們打算在韓城市建立一個水科技產業園,該項目也曾列入2016年和2017年省上重點項目名錄。
“2017年11月,我們的土地手續還未辦好,政府希望加快建設,并承諾在今年3月之前辦好土地審批手續,我們就開始施工。”該代表直言,但在今年4月,他們接到韓城市高新區政府人員的口頭要求,責令他們停止施工,但未下發正式文件。
該代表介紹,他們前期通過股權投資方式引進一個水處理設備生產廠家,對方落地后,卻遲遲無法和政府簽訂招商協議。今年7月,政府又對他們項目實施的地方進行新的規劃調整,導致他們原來作為工業、科研、辦公、商務配套的工業土地性質,變為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
作為外來企業,該代表表示,他們不找政府要錢,“只希望政府前期簽訂的協議、承諾,能落到實處,真正確保企業招得進、留得住。”
“民營企業關鍵是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營商環境。”某地產開發商代表說,近年來,國家在稅收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但現實中,他們并沒有感受到這些政策帶來的紅利,反而為來自各方的檢查感到壓力巨大。
該代表希望政府適當給民營企業“松綁”,加大對民營企業扶持的宣傳力度,更要做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