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延安 奮斗的時代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指出,加快老區發展步伐,做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致富,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對這個問題,我一直掛在心上。
2018年6月25日至26日,省委書記胡和平深入革命老區延安調研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他強調,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確保如期按標準實現脫貧目標。
2017年11月3日,剛剛履新省委書記的胡和平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學習調研。他強調,要自覺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梁家河歲月中獲得教益。他說,梁家河有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頭苦干的作風,有攻堅克難的意志,有中華復興的夢想。我們一定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帶頭維護核心、擁戴領袖,認真學習、武裝頭腦,埋頭苦干、振興鄉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建強支部、團結奮斗,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2017年4月14日至16日,時任陜西省省長胡和平到黃龍縣、宜川縣、子長縣和延安高新區調研經濟運行與脫貧攻堅工作。他強調,延安市要把精準脫貧作為最大政治任務,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轉型發展,努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2018年1月3日,剛剛到任陜西的劉國中到延安學習調研,在延川縣文安驛鎮馬家溝村主持召開貧困群眾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基層黨委、政府和村黨組織要為貧困群眾把好“利益關”,堅持從維護貧困群眾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富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及時發現和解決脫貧攻堅遇到的各種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延安向世界宣告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邁進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中新社等多家中央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光明日報》均在一版重點報道,央視新聞聯播頭條用時近6分鐘;《解放日報》、《北京日報》、《天津日報》、《南方日報》、《重慶日報》等多家地方媒體都在頭版予以報道。
《人民日報》
19.52萬貧困人口正在開創全面小康
《人民日報》5月8日頭版報道稱,陜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226萬老區人民從此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有693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清零”,7.07萬戶、19.52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萬戶、20.52萬人,減少到今年2月的5526戶、10034人,貧困發生率由13.2%降至0.66%。
延安是革命老區,同時也是一個貧困面較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上世紀70年代,延安很多老百姓都過著“靠天吃飯”的苦日子。1978年,中央批準把延安地區的糧食征購任務減少55%,并每年給延安無償援助5000萬元,這個援助一直到1987年從未中斷。這些措施使當年的延安人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吃糧水平提高了,家庭副業收入增加了。
改革開放后,延安駛入發展快車道,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老區人民并沒有徹底解決溫飽問題。1998年,吳起縣在全國較早開始實施封山禁牧、退耕還林。次年,國家在延安提出退耕還林措施,開展大規模生態建設工程,黃土高原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退耕還林20年,不僅解決了延安水土流失問題,還改善了延安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把農民從傳統農業產業中解放出來。”延安市林業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占金說。
近4年來,中央和各級財政累計向延安投入扶貧資金達62.5億元。延安精準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等“八個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選派1784名第一書記、1546個駐村工作隊、3.74萬名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幫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一系列舉措有力助推了當地告別絕對貧困的進度。
如今的延安,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區人民信心十足,正為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奮斗。
新華社
精準扶貧 靶向治療
蹚出一條老區新路
新華社自5月7日報道了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的消息后,連續發表11篇文章報道延安的“舊貌換新顏”之舉。
新華社5月7日發表的題為《春暉沐浴寶塔山——寫在延安各縣整體脫貧摘帽之際》的文章稱,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見證又一個歷史時刻——延安各縣整體脫貧摘帽。這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的最新戰績,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初心。5月的延川縣梁家河村,山川披新綠,春色滿田間。清晨第一縷陽光灑下,張衛龐老漢已在自家的蘋果園忙活起來。望著初綻的蘋果花,70歲的他心里踏實得很。去年,這10畝果園給他家掙了40萬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推動延安發展的大手筆相繼出臺:中央和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62.5億元,安排項目約1600個。全國第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市、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等落地延安;各級財政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搬遷資金31.83億元,建成117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受益群眾1.73萬戶、5.63萬人……
新華社5月9日發表的文章通過講述宜川縣壺口鎮龍塬新村馮天興一家生活的變遷,讓人們“品味延安脫貧中的果香”。今年56歲的馮天興說,宜川位于黃土高原,廣種薄收是留給全村人最深的記憶:種啥啥不行、養啥啥不成,讓這里的農民受盡了生活的艱辛。“隨著精準扶貧的開始,我家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馮天興的愛人楊艷芬接過了話茬,“因為我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和高血壓,只能靠藥物維持,每年的藥費在5000元以上。家里收成不好,老馮每年要外出打工補貼家用。2015年,我們家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楊艷芬說,現在家里種植了7畝紅富士蘋果,去年客商上門收購價在每斤2元,僅蘋果一項,家里去年的收入就接近4萬元。
2017年12月,馮天興一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真心要感謝共產黨!沒有脫貧攻堅,沒有干部幫扶,我根本想不到能住進這樣寬敞明亮的新房。”馮天興說。
新華社5月9日發表的題為《“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紅色圣地的生態交響曲》文章描述了延安的生態之變:粉嫩的山桃花、嬌艷的山杏花,在連綿起伏的蔥蘢山色間爭奇斗艷。晴翠滿目、春光正好,行走在延安的大地上,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就是印象中的陜北“黃土高原”。
“生態交響曲”不是憑空捏造的,是一代代延安人努力奮斗的結果。新華社5月10日的文章就講了延安市安塞區金明街道辦雷坪塔村“兩代勞模話青山”的故事:38年前,綠樹成蔭、蔥蔥郁郁的青山,對年僅29歲的張蓮蓮來說,還僅僅是存在于腦海中的一片愿景;38年后的今天,楊柳吐翠、花紅柳綠的青山,已經成為李紅衛眼前的真實圖景。在婆婆張蓮蓮的帶領下,作為兒媳婦的李紅衛與全家一起,在原本溝壑縱橫、黃土漫天的陜北高原,畫出了屬于兩代勞模的美麗畫卷。
新華社5月11日的報道通過“窯洞”講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文章稱,延安的窯洞曾是這里人們的典型民居。曾經許多人辛勤勞作,為的就是能修得起幾口窯洞,讓家人安居其中。如今,隨著生活的改變,延安人對居所有了更多選擇,傳統窯洞也隨時代再次新生。
新華社5月12日發文講述了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74歲的南泥灣人侯秀珍家窯洞對面,連綿的山上早已綠意盎然。侯秀珍說,來南泥灣旅游的車順著鎮上的道路一字排開,望不到頭。據悉,一年花開三季的南泥灣去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4萬多元,400余戶貧困戶告別貧困。如侯秀珍一樣的老一輩人見證了延安的變化,更多年輕人接過發展的接力棒。王剛今年33歲,大學學習電子商務。2016年,他回到家鄉和5個年輕人一起組建了延長縣星火燎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發了“延長微商城”網銷平臺,自己創業的同時還帶領村民致富。
當王剛在處理網上訂單時,距離延長縣100公里外的宜川縣,高二學生高帥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作文課。作文里,高帥記錄了自己從因貧“恐失學”到“喜上學”的心路。“八旬的爺爺患病,體弱多病的母親為家操勞,父親因車禍離世,哥哥常年奔波打工……上學的花銷對我們這個貧困家庭來說實在壓力很大。”但就在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學校、教育局的老師來到高帥所在的村里,進行教育幫扶政策宣傳。
眾所周知,扶貧離不開基層干部的幫扶。新華社5月14日就有一篇文章著重描寫了延安基層干部的扶貧故事。
新華時評
延安人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
延安告別絕對貧困,新華社還發了兩篇“新華時評”。
5月8日題為《新時代新延安》的文章稱,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延安帶來巨大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延安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關懷備至。延安廣大干部群眾在新時代繼承紅色基因,凝聚起新的磅礴力量,努力繪就新時代的壯麗畫卷。
延安告別貧困的路并非一帆風順。溝壑縱橫,生態脆弱,延安人不甘于貧窮,勇敢地與命運抗爭。
脫貧攻堅,讓延安從黃到綠,由窮變富。告別絕對貧困,延安人在新時代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
5月9日題為《青春的延安奮斗的時代》的文章稱,青春就是拿來奮斗的!革命年代,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許多追求進步、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80多年來,延安城和延安精神始終保持青春的風貌,成為中國青年的向往之地,鼓勵青年投身于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斗爭。
今天的延安,年輕的奮斗者們用青春踐行自己的誓言——“黨給群眾的承諾需要人來落實,這是村干部要牢記在心的職責”“農村青年干部要牢記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初心,變的是群眾的生活”“你心里一定要擱一桿秤,把每個群眾記在心里”……
在脫貧攻堅一線用汗水書就的青春故事,給一處處革命舊址、一張張歷史照片、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增添了新時代的注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
新時代的青年,當然不需要再在紛飛戰火、彌漫硝煙中經受意志的磨礪,但他們要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重任,這是時代賦予新青年的使命,也是新青年要面對的新長征路。
寶塔山下的青春光影,是千千萬萬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青年人的縮影,是億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揮汗如雨的奮斗者的縮影。
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成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時代尖兵。這是青春的延安向奮斗的時代發出的召喚。
央視
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小康路上新生活
央視5月7日播出的新聞聯播用時接近6分鐘報道了“延安告別絕對貧困”的新聞,報道稱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赴延安,看望老區人民,指導脫貧攻堅,強調要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殷殷囑托,滿滿深情。革命年代的延安精神,化作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延安正式宣布,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小康路上新生活。
牢記總書記囑托,延安打響脫貧攻堅戰,革命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成為新時代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市、縣、鄉扶貧干部駐村幫扶,帶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向貧困宣戰。
黃土高原上的片片新綠,讓老區延安有了脫貧致富的基礎。伴隨生態改善,延安確立了開發式扶貧的基本路徑,693個貧困村陸續建立起集體經濟組織。果農馮生財是延川縣乾坤灣鎮寺羅村村民,他說:“必須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給自己打個牢靠的脫貧基礎。”
當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如今正在脫貧路上得到充分體現。四年來,各級財政的60多億元扶貧資金投入,困難群眾“起早貪黑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讓延安培育起以蘋果種植為代表的一批脫貧產業。到去年底,延安蘋果種植380多萬畝,產值接近130億元。
中新社
因村因戶因人施策
3.74萬名干部幫扶
中新社西安5月7日報道稱,中國革命老區延安的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從此告別絕對貧困。
延安市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扶持引導貧困戶融入蘋果、棚栽、養殖、旅游等產業鏈,并選派3.74萬名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幫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
記者從宜川縣官方獲悉,當地因地制宜培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該縣壺口鎮昝家山行政村借移民搬遷,搬遷到距離壺口瀑布景區7公里的新村。村民住進了二層小樓,家家戶戶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收入可觀。2018年底基本實現全面脫貧,年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人民幣。
目前,延安民眾“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全市建檔立卡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8289.7元,并對1萬多戶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戶落實兜底保障政策,實現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對23205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實現“慢性病簽約服務”全覆蓋。
官方還不斷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2015年以來新修整治道路2551.8公里,建設農村飲水工程2913處,解決了84.19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老區,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陜北)戰斗和生活了13個春秋,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光明日報》
行走在陜北的黃土高原
記者滿眼生機滿心歡喜
光明日報5月8日頭版報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的消息,通過走訪宜川縣丹州街道辦南窯社區、延川縣文安驛工業園施工現場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文安驛學校3地的變化直觀地展示了延安脫貧的成績。
基層黨建 精準扶貧相互促進
“我們南窯394戶人家里有24個黨員,村三委班子成員都是黨員!”4月26日,在延安市宜川縣丹州街道辦南窯社區,村支部書記陳梓華驕傲地告訴記者。窗外,16層的村民安居樓已經封頂竣工。
南窯地處宜川縣城鄉接合部,人均耕地不足5分,主導產業不具規模,要脫貧摘帽,出路何在?村三委班子決定“走出去”:承包其他村組土地發展種植養殖,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餐飲、家政服務業,流轉整合僅存的280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物流配送……
南窯村“支部+企業+農戶+入股分紅”扶貧模式是延安市打贏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案例。在延安,由當地黨支部牽頭主導,144家涉農企業和4463家合作社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洛川縣洛陽村、安塞區南溝村、黃龍縣馬場村……48個抓黨建促脫貧示范基地已見實效,全市1784個村七成擁有集體經濟。
在延安,1784名優秀干部被選派到村擔任第一書記,3.74萬名干部駐村聯戶扶貧,1690名致富帶頭人、外出返鄉者和大學生充實到村干部崗位。如今的延安,行政村村村派駐第一書記,貧困村村村有駐村工作隊,貧困戶戶戶有幫扶責任人。
“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理念,延安市充分發揮黨建工作抓班子、帶隊伍、管思想、促作風的優勢,推進了基層黨建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延安市委組織部遠程中心主任高青山說。
實事求是 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
4月25日中午,記者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工業園施工現場。作為陜西省專業特色示范工業集中區,文安驛工業園158公頃的規劃土地上已為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等21戶入駐企業發展鋪平道路;作為陜北高端能源化工及延安綜合能源重點承載園區,以文安驛工業園區為核心,永坪、馬家河、賈家坪工業園區相烘托的“一區四園”發展格局正在老區延安孕育成形。
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是延安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作為世界蘋果優生區,全中國每九個蘋果就有一個產自延安,林果業已成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支柱。
在宜川縣云巖鎮閣樓社區,依托沿黃公路旅游景觀帶建設的井家觀光蘋果采摘園一片蔥郁,枝丫已開始掛果,果園內捕蟲器、防雹網已開始布設。這一切,41歲的貧困戶張延雷看在眼里,喜上心頭;“只要不出大凍害,今年四畝果子收入六七萬元沒大問題!”
智志雙扶 讓老區煥發新光彩
寬敞的校園、潔凈的塑膠跑道、蔥郁的樹木、窯洞式樣的開窗將教學樓裝點得別具一格,走進位于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文安驛學校,仿佛置身于大學的校園。
為了改善教育資源的區域不平衡狀況,延安市秉承“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發展理念,先后與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等教育發達地區開展教育合作交流。清華附中文安驛學校就是延川縣依托名校優質資源,提升辦學水平的一次有益嘗試。
基礎教育點亮了老區孩子的未來,而職業培訓則為老區困難群眾帶來生活新光彩。
在安塞區馮家營民俗文化村腰鼓表演現場,有一名叫周志戰的鼓手特別賣力。周志戰是村子里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文化學歷低,父親常年臥床,令他的生活雪上加霜。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迷上了腰鼓,在區人社局協調下,周志戰到馮家營腰鼓文化村表演。如今,靠著打腰鼓,月收入達到了4000元。安塞區立志扶貧藝術團至今已舉辦了8期腰鼓和民間藝術培訓表演班,236名困難群眾因此受益。
如今的延安,高端能化產業蓄勢待發,林果農副產品享譽全國;黃帝陵、乾坤灣等人文自然景觀馳名中外,陜北民歌、安塞腰鼓等黃土風情文化獨具魅力;高鐵、動車、航班日益通達;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接踵而來……行走在陜北的黃土高原,記者滿眼生機,滿心歡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