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不僅僅需要“熱心腸” ——聚焦城市“微管理”
紅專南路社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 本報通訊員 趙燕攝
6月19日,紅專南路社區的老人們在社區老年大學閱覽室讀報。 本報記者 韓承伯攝
6月18日,閆中華(右)給中石油吐哈油田社區工作者傳授社區建設經驗。 本報記者 韓承伯攝
紅專南路社區的老人們(6月14日拍攝)。 本報記者 韓承伯攝
交大一附院醫生鄧景元在紅專南路社區醫院做義診。 本報通訊員 趙燕攝
核心提示
■ “最開始,大家并不清楚社區的職能是什么。”“干著干著就發現,社區工作太重要了,老百姓太需要了。”
■ 傾聽老人們的呼聲,注重老人們的需求。在逐個解決老人們生活難處的同時,系統性地解決老人們面臨的困難。
■ 黨組織凝聚社區的智慧和力量,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解決居民生活中最為關心的問題,才能讓社區成為居民生活的大家園。
在西安市,紅專南路社區 “紅”得不得了。它是全國文明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學習型家庭示范社區,獲得了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等160多項中央、省級和市級榮譽,不僅國內眾多城市的管理者前來學習調研,澳大利亞、新西蘭、津巴布韋等國家的政府、政黨人員也前來參觀……
紅專南路社區為什么這么“紅”?這里如何成了居民溫暖的“家”?對城市“微管理”有什么啟示?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紅專南路社區進行了采訪。
1
居民意見不少,
社區到底搞得怎么樣?
6月14日上午,3位老太太坐在紅專南路社區的長椅上聊天。記者和她們一接觸,就聽到了幾位老人正在聊對社區工作的意見。
70歲的唐秀芳老人說:“我除了周末都是一個人在家,一天下來要給自己做3頓飯,又麻煩還經常得吃剩飯,如果能有個社區食堂就好了。”
72歲的吳阿姨也發出同樣的感慨:“我也不想每天做3頓飯,有時候就和熟悉的老太太‘變工’:中午我到你家吃,下午你到我家吃……”
唐秀芳老人說,社區過年都要請獨居的老人去包餃子,自家孩子過年其實也就回來待一會兒,自己實際上也是獨居,挺想到社區和大家一塊兒包餃子去,卻從來沒有受到過邀請……
吳阿姨還認為,應該推出更多的敬老楷模。“我家樓下有位80多歲的老人,兒子也60多歲了,但兒子一退休就每天過來帶父親散步、給父親做飯,一天都不落,真不容易。”
看來,居民意見不少,這社區到底搞得怎樣呢?
在社區辦公室,記者見到了66歲的社區主任閆中華。他一一回應了老人們的意見。建食堂的事兒,社區早就開始行動了。 “由于遇到了一些困難,可能老人們還以為這事兒‘黃’了。去年終于解決了場地問題,目前正在引天然氣,預計半個月后老人們就可以到養護院吃飯了。”
閆中華說:“由于條件有限,以前社區過春節包餃子時,主要邀請的是長期獨居的老人,由于兒女不能一直陪在身邊的‘準獨居’老人太多,所以很多實際獨居的老人未被邀請。我們將在擴大餐廳后實現大家這個愿望。”
閆中華說,我們還知道老人們希望能像農村過年一樣,全村人聚在一起就餐。即將開張的養護院地方不小,將來也能把所有實際獨居的老人請到一起吃年夜飯,場面也一定溫馨熱鬧。
當聽到自己的意見被接受,建議和愿望將要實現時,唐秀芳老人和她的“閨蜜”們開心地笑了起來。
2
“他們太需要社區了,社區工作太重要了”
紅專南路社區為何能如此傾聽老人們的呼聲,注重老人們的需求?從社區一成立就任主任的閆中華在記者面前打開了話匣子。
2001年8月,當時還是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職工大學校長的閆中華轉任紅專南路社區主任。這是西安市成立的第一批社區之一,代替了以前一般由“大媽”們領銜的居委會。
“那時候的社區,下崗工人多,老年人多。”閆中華感慨道。當時社區內有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陜西石油化工機械廠等企業的2000多名下崗職工,他們過半都住在社區辦公所在地紅專南路小區。
“最開始,大家并不清楚社區的職能是什么。同時期成立的其他社區里,有些工作人員長期不知道該干什么。”閆中華說。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為大家服務好?閆中華想:要讓大家感覺到,遇到困難還有社區這個“家”在。“原來有人去世,后事往往有單位幫忙操辦。現在職工下崗了,社區就給逝者發訃告、上門慰問家屬,主動承擔一些職能。”閆中華說,“干著干著就發現,社區工作太重要了,老百姓太需要了。”
最打動閆中華的,是老年人的期盼。“一些退休老人,孩子不在身邊,一生病,或者老兩口都生病,一點小小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見了我直流淚。”
“2007年,一位退休老人給我說,他一個月沒下樓,老伴去外地了,自己吃不到飯……我說你怎么不早點給我說,老人說你們還能管這些問題?我說,我起碼可以派人給你買菜,買面條送上門。”閆中華說。
在逐個解決老人們生活難處的同時,如何系統性地解決老人們面臨的困難,是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共同難題。
上海市在2005年提出了構建“9073”養老服務格局,探索出了長者照護之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兩種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啟動了社區“養老顧問”試點。作為我省社區建設的領先者,紅專南路社區是如何做的呢?
起初,社區找了一位剛退休的女職工,專門解決老人們的應急性困難。但是因為沒有專門的地方,也沒有資金,每個月只能給她發兩三百塊錢的工資,3個月后沒能堅持下來。
閆中華他們沒有放棄,計劃著從硬件開始,建一個真正為老人們服務的地方。“我們把放康復器材的房子用了,又定了個制度。西安市雁塔區民政局建議我們把這個叫居家養老服務站。”
這是西安市第一個居家養老服務站。
現在,紅專南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從一間房子發展成了4層樓,已經改稱居家養老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平時有小病可以在這里看。這里即將升級為居家養老養護院,半個月后老人們就可以到養護院的食堂吃飯,也可以在這里住。
3
化人育人,也是社區的責任
現在,紅專南路社區的“孝子”越來越多,除了社會風氣好轉的帶動和他們自己的努力以外,社區的工作也功不可沒。
自紅專南路社區成立后,就有了殘疾人協會,先后修建了殘疾人坡道,建立了“1對1”幫扶制度。“后來,無論殘疾人住在幾樓,我們都將扶手安裝到他所在的樓層。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持續努力下,這里形成了關愛殘疾人的風氣。”閆中華說。
2008年,紅專南路社區弘揚孝道,表彰“好兒媳”,把“好兒媳”的事跡在公告欄里公布。“一位老太太對我說,這個搞得好,我兒媳本來對我不好,你們表彰了‘好兒媳’,她對我比以前好了。”閆中華說。
化人育人也是紅專南路社區的重要工作。閆中華認為,“社”代表著信仰,代表著價值觀。農村有村規民約,城市的社區也應該有共同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社區非常有必要。
表彰“好兒媳”,只是紅專南路社區“家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社區的一部分。在家風家訓建設中,這里不僅推出了社區大家庭的家訓,厚德孝悌、愛家惜福,而且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對租房住的居民與 “原住民”一視同仁。就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到了社區的角角落落。
紅專南路社區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文化養老”的概念。目前,這里有民族文化交響樂團和管弦樂隊,還有兩個合唱團,兩個舞蹈隊,一個門球隊,而且和長慶油田西儀服務處合作辦起了老年大學。2019年年初,社區的民族文化交響樂團在“西安年最中國”活動閉幕式上演出了兩個節目,讓許多觀眾為之震撼。
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社區出現了全國道德模范丁水彬等“孝子”“好人”,其他生活中被人們所稱道的“孝子”“好人”更是比比皆是。
西安市雁塔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駱輝說,紅專南路社區用“家文化”引領社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風家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支部黨員發揮了帶頭作用”
紅專南路社區能讓大家比較滿意,能獲得這么多榮譽,黨組織發揮了帶頭作用。
“社區成立后,大家都有著殷切的期望。”閆中華介紹說,“我們要依靠黨組織。但是黨員的組織關系不在這里,于是我們就成立了黨建聯席會,把駐地單位的組織部也納入了黨建聯席會。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開展組織生活了。”
閆中華說,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當年生產的是精密儀器,許多車間工人都是大學生,居民里還有許多人曾經是廠長、處長、經理等,“能人” 很多。把大家組織起來,這樣黨組織就有智慧、有力量、有凝聚力。
2002年,紅專南路社區建起了西安第一個社區黨組織。從那以后,退休的社區住戶黨員組織關系大部分轉了過來。2003年,社區成立了黨委,目前有375名黨員。
紅專南路社區以樓宇為單位,每500戶左右設一個黨支部,一共建了9個黨支部。有的支部的黨員分布在四五棟多層樓里,也有的一棟高層就有一個黨支部。
紅專南路社區的黨支部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017年,社區內的西安郵電學院小區有位獨居老人病倒了,黨支部書記趕過去把人送到了醫院,還給老人送飯。閆中華說:“黨支部的黨員也都去幫忙,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支部黨員們發揮了帶頭作用。”
“尤其在調節矛盾上,讓社區黨支部的黨員去給居民做工作,因為本來就認識,年齡也接近,工作反而好做。老人們有時候一些事情想不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把事情一說一開導就好了。”閆中華說。
現在,紅專南路的社區黨委也接受轉業軍人和大學畢業生轉來的黨組織關系。閆中華認為,黨組織關系轉到社區更好。
西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文明辦主任關相林說,紅專南路社區通過發揮黨組織作用,解決居民生活中最為關心的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生活等問題,辦好了一件件實事,解決了一個個難題,使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與日俱增,讓社區成為居民生活的大家園。
手記
一花獨放不是春
韓承伯
社區是城市的基層單元。城市居民幸福不幸福,要看社區;國家、社會有沒有凝聚力,一定程度上也要看社區。
多少年來,不少人曾經對城市生活有保留看法,甚至想遠離城市。一是因為城市小區往往遠離自然,缺少綠;二是因為城市小區、社區的人情淡漠,缺少愛。城市社區曾經缺失了很多東西,部分原因是我們的社區建設、社區服務起步相對較晚。
社區和小區,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關系著居民的綜合素質,關系著人們能不能真正愛這個城市,關系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從紅專南路社區來看,社區工作中,“愛”更為重要。真正能安人心,讓人們安居樂業的,是社區的服務、社區的和諧、社區的愛。
一個紅專南路社區當然不夠,我們需要一百個、一千個,甚至更多這樣的社區。
社區工作如此重要,因此,對社區主任、社區工作者個人素質要求應該更高,對社區建設的投入應該更大。但恰恰在這兩方面,情況不容樂觀。
目前,西安市的社區工作人員普遍反映待遇太低。社區不好留人,也影響了“能人”的進入。閆中華建議進行政策創新,提高社區干部待遇,將能力強、有熱情、能安心的干部配到社區一線。
同時,城市社區的人口往往是農村社區的十倍、十幾倍、幾十倍,社區建設的硬件投入卻不成比例。還有一個問題:一些商品房小區,就沒有給社區建設預留房舍、空間……
紅專南路社區確實“紅”,這里讓我們看到了“愛”的力量,看到社區建設可能達到的效果。但是一花獨放不是春,何時能從“一花獨放”到“滿園春”?我們的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觀察
好的社區能“孵化”更多的愛
本報記者 韓承伯
與紅專南路社區相伴的,還有一支著名的志愿者隊伍。
2011年春,為了更好地幫助社區的殘疾人士,紅專南路社區負責殘疾人工作的王勇江在醫療界尋找著殘疾人康復的好辦法,最終找到了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的中醫康復團隊。
2011年5月,紅專南路社區和交大一附院簽訂協議,約定每半年由知名康復醫生鄧景元帶領康復團隊來社區舉辦一次康復義診。
鄧景元以中醫針灸結合康復醫學理論治療腦血管病、脊髓損傷等為專長。雖然參加第一次義診的只有不到10位患者,但是看到大家重新燃起了康復希望的眼神,鄧景元決定將原來約定每半年一次的義診改成每周一次。
從此以后,鄧景元每周都帶兩名康復治療師來到社區,為患者做治療。不錯的療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病人前來看病。目前,鄧景元志愿者團隊已經擴大到200人,醫護人員除了有來自交大一附院的之外,還來自西安、寶雞幾家醫院的。他們已經堅持了8年。
紅專南路社區和西安市雁塔區政府都在關心著這支志愿者服務隊。據悉,雁塔區政府給志愿者隊伍每年2萬元的交通費。為了讓志愿者們能按時吃飯,2012年,紅專南路社區專門騰出來一間辦公室,將之改造成廚房,組織志愿者和居民輪流為義診隊伍做飯。
8年來,鄧景元志愿者服務隊在紅專南路社區的義診對象已經遠遠超出了本小區的居民,更有從甘肅省天水市來這里“享受”高質量義診的病人。
鄧景元說,除了想讓全社會知道中醫康復的價值和潛力,更是因為紅專南路社區的服務、社區的配合、社區的氛圍、社區的互動,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服務社會的價值和幸福。
“好的社區能‘孵化’更多的愛。”鄧景元說。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