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北高西溝: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典范
高西溝。 資料照片
1962年,《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山區生產的生命線》的報道,介紹了一個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陜西米脂高西溝治山治溝、保持水土的事跡。此后的幾十年里,高西溝作為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典范,愈來愈被人們所熟知。
高西溝,坐落在榆林無定河東岸的小山溝里。這里是典型的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90%以上耕地坡度都在20度左右,山間地頭植被稀少、黃土裸露。“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走,籽苗連根丟。”一首流傳的民謠,唱出了這里老百姓的艱辛。
20世紀50年代,高西溝人開始想方設法改變當地的面貌。從一次次的失敗中,他們意識到,必須把各種治理方式結合起來。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高祖玉的帶領下,村民們修建梯田、打淤地壩、治理溝道,按照全面規劃、集中治理、溝坡兼治、林草齊上、長短結合的思路,齊心協力、埋頭苦干,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隨著不斷的實踐和探索,高西溝人總結出了“山上緩坡修梯田,溝里淤地打壩堰,高山遠山種樹木,近村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荒坡陡洼種檸條”的綜合治理方式,以及“三三制”的治理原則,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植樹造林,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種草養牧,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種糧務農,形成了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的合理格局。
山變綠了,河變清了,糧食夠吃了,環境變好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西溝成為黃土高原上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的先進村。1965年,高西溝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大寨式”的典型。到20世紀70年代,高西溝全村85%的山溝得到了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壩,修了7個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庫,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們的吃飯問題,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高西溝,開創了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建設的先河,使水土流失治理實現了質的飛躍,走出了廣種薄收的惡性循環,闖出了一條農林牧全面發展的路子。昔日荒蕪貧瘠的窮山溝,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高西溝人自豪地唱道:“百靈子過河沉不了底,滾滾黃河里沒有高西溝的泥。”
改革開放以后,高西溝人又總結出了“綜合治理,保證水土不流失;打壩淤地,保證退耕不反彈;多種經營,保證收入不減少”的創新經驗,發展了生態型農業、主導經濟型牧業、補充自給型農業的林草田種植新模式。1995年,高西溝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2002年,《人民日報》以《退耕還林的先行者》為題,介紹了高西溝生態環境建設的先進理念。
如今的高西溝,高山松柏連成片,陡坡牧草綠油油,水庫清澈映青山,平展壩地喜豐收,已獲得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等多項榮譽。(執筆 柴云)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