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延安市生態環境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軍艦、執法科科長吳江濤,生態科科長王東出席。會上,介紹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尤為關鍵。延安市生態環境局將落實好以下舉措:
筑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
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和“支流消劣行動”,深入開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實推動第三輪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問題、2024年省生態環境警示片問題整改,積極做好配合保障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準備工作,圍繞美麗河湖、生態示范創建、低碳近零碳等試點創建活動努力爭取一批綜合治理項目落地。
推動大氣環境質量鞏固提升
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百”和高鐵、高速公路等重點線性工程揚塵治理以及道路“五位一體”標準化保潔措施,深入開展燃雜燃非排查整治,大力推動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淘汰,督促重點用車企業加快實施門禁系統聯網,開展夏季臭氧管控專項行動,完成固定頂罐有機廢氣治理年度任務,組織開展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分級管理,加快推進水泥、焦化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進位
持續開展轄區主要河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動態管理,加快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項目建設,指導各縣(市、區)分片區、分階段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網延伸敷設和錯接混接整治,加強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精準科學調度,積極推動第一污水處理廠遷建工作,加快推進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強化“一市一策”專家團隊科學治污作用,建立“分析預警、現場踏勘、綜合研判、推動解決”的信息化精準管理機制。
保障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穩定
建立與自然資源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健全完善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核算基礎信息臺賬,強化“一住兩公”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規范運行,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整治及“回頭看”,完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嚴格落實《延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監管工作的九條措施》,強化污油泥等危險廢物安全處置。
提升高質量發展服務效能
健全重大項目跟進服務臺賬,做好“三線一單”對照分析服務,落實《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支持開發區(園區)高質量發展15條措施》,積極解決園區和企業發展難題,開展全市大氣減排工程摸底調查,用好用實重點項目減排庫,健全排污許可問題閉環整改機制,構建完善“管理+執法+幫扶”的證后監管模式,推行“普法宣傳—教育引導—告誡說理—行政處罰—監督整改”漸進式執法模式,持續落實常態化正面清單管理要求,深入實施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制度措施。
強化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水平
持續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監管,開展“利劍治污”“清廢行動”等專項執法,實施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出臺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制度,掛牌第二批市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實戰實訓基地,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大比武,舉辦“環境監測100講”,加強國省控自動監測站周邊運維保障,完善“十五五”國家地表水、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布設建設與優化調整,深化信息化系統應用,強化問題預警、分析研判、督導應用閉環管理,推進人工智能與信息平臺聯動融合、深度適配。
增強環境風險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落實生態環境領域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組織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嚴格落實動態管理措施,推廣應用“以空間換時間”的“南陽實踐”理念,探索化工園區企業廠界、園區邊界及周邊水體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防控工作路徑,推進突發水污染事件“一園一策一圖”編制試點,提高突發環境事件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與消防救援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防范化解突發事故應急處置中引發的次生環境問題。(延安市生態環境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