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原登榮
“一年來,我省對于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效果也逐步顯現,但保護和利用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應該為人民服務,一定要平衡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7月17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胡小平在發言中說,秦嶺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是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應避免出現一律關停這種情況。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秦嶺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促進秦嶺生態旅游規范化發展。
“對于秦嶺礦產資源開發不能搞‘一刀切’,要把陜西的資源合理利用起來,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省政協常委、中陜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斌成說,礦產資源開發對經濟發展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貢獻很大,不能矯枉過正,應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助力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斌成介紹說,秦嶺里富集了44種礦產資源,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金銀銅鉛鋅等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10位,秦嶺地區礦產及相關加工制造業每年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
“如今,我省基礎建設所需的骨石料需要從河南、甘肅等省份拉運,動輒數百公里的運輸距離造成物流成本較高,讓這些基礎材料比‘金子’還貴,而我省自己的資源卻閑置一邊。”張斌成認為,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一礦一策”,在提升監管水平上下功夫,實現從表面監管到深層次監管,從粗放監管到精細化監管的轉變。此外,還應運用高科技手段協調好礦產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減少資源浪費,大力實施綠色勘探與綠色礦廠建設。
“秦嶺在陜西境內東西長約370多公里,面積有5萬多平方公里,占我省國土面積的25%。秦嶺中有脊椎動物800多種,植物4740余種,昆蟲近1萬種,推進秦嶺國家中央公園建設的條件完全具備。”省政協常委、省林業局副局長唐周懷認為,應將秦嶺保護納入國家層面,這樣會為秦嶺保護提供明確的規范,旅游和礦產資源開發也有了相應標準,對陜西來講是個難得的機遇。
省政協常委、省商務廳副廳長郭紹敏認為,保護秦嶺勢在必行,但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因此在保護的同時,也應利用好秦嶺豐富的資源。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