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牛背梁景區游客中心廣場,孩童們著漢服背誦《三字經》。記者 李衛攝
8月2日,永興坊百戲臺上正在表演合陽提線木偶戲,臺下的小朋友目不轉晴地觀看。記者 李衛攝
記者 李衛
7月30日,“最中國 看西安——西安市優秀非遺項目面花(塑)主題展”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臨時展廳正式開展。一個個造型各異的面花,喜慶又漂亮,引來了眾多觀眾駐足觀賞。
帶著兒子來半坡博物館旅游的四川游客高女士高興地說:“本來是沖著半坡的原始文化展示來的,沒想到還看到了這么具有特色的西安面花展覽,孩子很喜歡,我們對西安的民俗文化又多了一些了解。”
近年來,隨著陜西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非遺與旅游“聯姻牽手”,走進景區,活態展示,更好地釋放出非遺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同時也為旅游增添了更多精彩。
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富多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中的活態部分,凝結、保留和傳遞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陜西的非遺資源呈現南北融匯、東西相接、多元共生的特點,省內非遺資源數量與種類繁多,具有歷經千年沉淀而成的極為豐厚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民間音樂類有西安鼓樂、陜北民歌、紫陽民歌、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等;民間文學類有黃帝傳說故事、長安斗門石婆廟七夕傳說等;民間舞蹈有臨潼的十面鑼鼓、乾縣的蛟龍轉鼓、韓城行鼓、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延川大秧歌等;傳統戲劇有眉戶曲子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漢調桄桄、商洛花鼓等;曲藝類有關中道情、西府曲子、陜北說書、榆林小曲、鎮巴漁鼓、柞水漁鼓等;民間美術類有西秦刺繡、社火臉譜、鳳翔木版年畫、鳳翔泥塑、安塞剪紙、黃陵面花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展現出陜西傳統民間文化的杰出價值,對于維系陜西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截至目前,陜西省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74個,省級非遺名錄項目604個,市級非遺名錄項目1415個,縣級非遺名錄項目4150個。其中,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7年4月,陜西省命名了西安永興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26家單位為陜西省第二批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單位)。目前,全省共有2批51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單位),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3人、省級非遺傳承人398人、市級非遺傳承人1281人、縣級非遺傳承人3977人。
非遺進景區
旅游更精彩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非遺能激發旅游動機、增添旅游體驗,看一段舞、聽一首歌、了解一個民俗、親自動手參與制作,游客就有了難忘的非遺旅游體驗和記憶。故此,非遺文化與景區的合作已愈來愈緊密。
8月2日,記者來到西安美食街區永興坊探訪。循著熱鬧的音樂聲,只見永興坊百戲臺上正在表演合陽提線木偶劇,臺下的涼棚里座無虛席,大人小孩都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地道的合陽木偶戲。
演出間隙,木偶戲演員王春桃告訴記者,她剛才演出的是短線木偶戲《天竺少女》《賣雜貨》。百戲臺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演出,不僅有合陽木偶戲,還有陜北說書、秦腔、陶塤等演出。52歲的王春桃原本是合陽提線木偶劇團的演員,現在退休了被永興坊“挖”過來在此演出,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表演很受觀眾歡迎,大人小孩都喜歡,仿佛又迎來了藝術的第二個春天。
穿過小巷向左一拐,就是永興坊非遺大講堂,觀眾可以在這個不大的劇場內一邊品茶一邊聽主講人講授非遺文化。這天正在講授的是茶文化,主講人從陸羽的《茶經》講起,將中國茶文化的發源、發展娓娓道來……
“永興坊非遺講堂”是永興坊為非遺項目傳承人所打造的系列展示展演活動,自開辦以來,已先后邀請了韓城花饃的非遺傳承人王利貞等多位非遺傳承人來此講授不同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受到市民游客的歡迎。
永興坊總經理段曉玉告訴記者,永興坊是全國首個“非遺文化”主題特色聚集區,近年來一直在非遺文化方面深耕細做,以活態展示非遺文化的方式,推廣陜西的非遺美食和文化。如舉辦了“非遺縣域行”活動,先后和陜西多個縣區進行聯合非遺美食文化推廣;每逢傳統節氣,都會開展相應的節氣文化展演活動。通過這些非遺文化活動的舉辦,讓來到永興坊的市民游客品嘗舌尖上美食的同時,更品味到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讓非遺傳承人在永興坊這個生產性保護平臺上,有傳承、有發揚、有收益。
永興坊自2014年12月30日開園以來,已經累計接待游客達4000萬人次,從網友票選的“中國十大特色美食街區”發展成為陜西文化旅游新名片。
非遺進景區,不僅能讓文化留住游客,還能讓游客帶走文化,而這些景點所具有的特殊歷史價值和難以估量的文化精神,帶給游客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精神的滋養。
傳承與活化
讓非遺重生
很長一段時間里,非遺項目大都沉睡在民間或博物館里,沒有得到開發利用,如今,通過非遺與旅游相融合的手段給非遺搭建了一個展示的平臺,讓非遺動了起來。
今年6月,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發布了“2019非遺與旅游融合十大優秀案例”,韓城入選2019非遺與旅游融合十大優秀案例。
近年來,韓城市深入挖掘《史記》和司馬遷文化的精深內涵,運用傳統儀軌和現代媒體相融相匯的手段,展現以司馬遷和《史記》文化為代表的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著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坐標,實現文化和旅游的雙贏。韓城市文化館作為韓城行鼓、韓城秧歌、徐村司馬遷祭祀三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長期致力于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與非遺傳承相結合,融非遺元素于多種活動和賽事中,進行有效推廣和活態傳承,讓非遺文化在景區、在民間綻放魅力。在韓城,人們可以體驗穿漢服、行漢禮、拜謁“史圣”司馬遷、模擬考古、手抄家訓、臨摹拓片等三十余種研學體驗活動課程,感受不一樣的傳統風俗,體會豐富的城市文化底蘊,與先賢對話,與經典同行,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談到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長安大學旅游規劃院院長丁華教授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記憶” “歷史的活化石”,在全域旅游飛速發展的今天,以融合為主旋律的理念給旅游業帶來了新的體驗需求,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平臺和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不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內涵,而且是一種有效的文化遺產活化和傳承方式。
丁華認為,在新機遇和新形勢下,要科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的融合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區域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注意歷史性、地方性和特色性,要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符號、形式、實物和場所,找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根植的價值觀念及核心思維。二是通過創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力,使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在生活發生碰撞或共鳴,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體驗需求。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傳承機制。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活生產需求,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傳承機制,促進非遺與旅游的持續推進。
“非遺+旅游”無疑為非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是對非遺的最好保護和傳承。將非遺植入旅游發展,用旅游發展來提升和展現非遺魅力,這不僅能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也給旅游發展注入了動力。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