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陜西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經過2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陜西的退耕還林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三秦大地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華商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20年來,陜西省圓滿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退耕還林建設任務。1999年至2018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任務4033.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861.5萬畝,為全國第一,荒山造林1932.7萬畝,封山育林239.5萬畝,惠及230萬退耕戶915萬農民。
2008年至2015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補植補造任務793.03萬畝;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林業項目437個,涉及核桃、板栗、花椒、柿子、紅棗、茶葉等名特優經濟林種。
每年沙塵暴天數由66天下降為24天
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陜西大力實施以退耕還林為主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長到43.06%,凈增12.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增幅最大、增長最快的時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8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區年均輸入黃河泥沙量由原來的8億噸減少到4億噸。北部沙區每年沙塵暴天數由過去的66天下降為24天,綠色向生態脆弱的陜北地區延伸了400多公里,昔日的“黃土高坡”如今變得天藍了、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
森林植被的增加,促進了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野生動物種類增多,大熊貓、朱鹮等珍稀動物種群擴大,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狼、狐貍、金錢豹、鷹等飛禽走獸重新出現,生物鏈正在得到修復。
國家要被子 農民要票子
退耕還林以來,由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行科學種田,全省糧食生產沒有受到影響,年均糧食產量與退耕前基本持平。國家投入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為廣大退耕戶提供了生活保障。截至2018年,全省915萬退耕農民人均獲得退耕補助3776元。退耕農戶不僅從國家補助中直接受益,而且由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隨著耕地退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開始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農村工商業或者外出務工,拓寬了增收渠道,收入穩步增長,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目前,退耕區農民從事設施農業、林果業、草畜業和勞務輸出等收入已占到農戶總收入的70%左右,特別是經濟林果業得到快速發展。全省退耕還林發展核桃、紅棗、茶葉等經濟林總面積近1000萬畝,基本形成了秦巴山區以核桃、板栗為主,渭北旱塬區以核桃、花椒、柿子為主,黃土高原區以紅棗、山地蘋果為主的區域經濟林發展格局,并形成了一大批經濟林專業村、專業戶,為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退耕還林實現了“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的“雙贏”目標。
涌現出退耕還林第一市、第一縣
陜西退耕還林取得的豐碩成果,得到了國家的肯定。陜西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省份,涌現出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退耕還林第一縣(吳起縣)等先進典型。
2007年8月,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退耕還林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局授予吳起縣“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延安市退耕辦等7個單位“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羅琦等14名同志“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個人”、李增泉等9戶農戶“全國退耕還林優秀農戶”稱號。
2009年9月,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十周年總結大會在延安市吳起縣召開。同時,全國首個退耕還林森林公園也在吳起縣正式開園。
在今后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陜西將繼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為重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不斷提高退耕還林質量,為實現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更富”的宏偉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華商報記者 任婷 實習生 井爽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