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主角”陜西展示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
展廳內人頭攢動。本報記者 宋紅梅攝
記者在展覽現場了解皮影的制作過程。本報記者 宋紅梅攝
外國記者在展覽現場學習泥塑繪畫技巧。本報記者 宋紅梅攝
記者在展覽現場品嘗陜西茶。 本報記者 宋紅梅攝
8月2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這一刻,陜西成為“主角”。發布會會場外,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成就展同步舉行,用圖片、視頻、文創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形式向世界展示陜西的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
在展廳正門,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率先映入眼簾。右側電子屏幕上播放著陜西宣傳片,“大美陜西”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進入展廳,正前方一幅“一帶一路 連通世界”的展板矗立在眼前,格外引人注目。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個個精美的展板,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著陜西故事。
我省作家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四部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令人眼前一亮;中國首次自主研制的200噸級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飛機模型,讓人驚嘆不已;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使人倍感自豪……
作為成就展的一部分,泥塑、皮影等非遺項目和非遺精品讓人耳目一新。鳳翔泥塑國家級傳承人胡新明和鳳翔泥塑胡氏第六代傳承人敬萍正在創作泥塑作品,吸引了來往賓客的目光。
“手工藝品代表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種情愫,且永遠不會被工業化產品所取代。”胡新明認為,傳統文化藝術應該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創作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的作品,綻放出獨有的文化魅力。
泥塑、皮影、香道等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吸引著來自阿聯酋中阿衛視的記者艾琳娜。講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她穿梭在互動展演區的各個展臺間,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在外公的影響下,我六歲便開始學習中文,八年前去過一次陜西,陜西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期望能再次去陜西看看。”艾琳娜告訴記者。
最近持續火熱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一鏡到底的長安風貌令人無限神往。唐朝的長安城到底是什么樣?展覽現場,一幅手繪唐長安城地圖,再現了盛唐時期長安城108坊的恢宏氣勢,描繪唐朝文化故事和市井習俗,帶領人們重回盛世長安。
讓文物“開口說話”,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時尚而又富含文化底蘊的文創產品。近年來,陜西多家博物館攜手文創企業,正在讓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以年輕姿態“活”在當下,現場展示的眾多文創產品正是這一攜手合作的成果。
具有陜西風韻特色的文創產品,囊括了各種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像秦親寶貝、唐妞手機殼以及茶盞(耀州窯)等文創產品,在設計上不僅突顯陜西傳統文化元素,同時又充滿現代時尚感,以別樣的方式向來賓講述著陜西故事。(記者 周明 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明)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