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藝人表演皮影戲受訪者供圖
□ 實習記者 楊小妹 記者 趙婧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始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用獸皮雕刻影人,借光投影幕布表演的一種戲曲形式。
流傳于渭南市華州區一帶的華縣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劇種類之一,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日,記者走進少華山國際皮影博覽園,實地觀摩華縣皮影戲歷經千年的光影魅力。
推皮走刀:千年技法演繹光影傳奇
在影子坊皮影劇場內,傳統戲園獨有的一排排橫凳整齊擺放于戲臺之下,靜聲、落座、舞臺燈光亮起,《老鼠偷油》《喜舞迎春》《復活的邁克》……好戲輪番上演。
“除明清時期的皮影作品,館內還展出了省內外以及其他國家的部分皮影作品,這些作品在造型、材質、制作技巧、表達內容上各有千秋,有著不同的人物故事和歷史背景,很多作品已是孤品。”在明清皮影博物館,省政協委員、華縣皮影戲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薛宏權說。
一塊幕布,一道光源,挑、拉、抖、翻轉……皮影藝人一邊操縱人物,一邊用委婉悠揚的碗碗腔唱述故事。據《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記載,世界皮影源于中國,中國皮影源于陜西,華縣(古華州)是陜西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華縣皮影之所以脫穎而出,與其造型優美,雕刻細膩,染彩厚重,唱腔委婉密不可分。
華縣皮影以秦川牛牛皮為原料,一件精美的皮影需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華縣皮影最有代表性的雕刻手法就是‘推皮走刀’。”薛宏權說,“推皮走刀”即刀扎入牛皮后,刀尖不動,一只手推著牛皮轉動進行雕刻,中間不停頓,這樣做出來的皮影光滑完整,不留刀茬。
多年來,皮影藝人受邀到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表演皮影戲,皮影工藝品也被當作特色禮物饋贈各界友人。
守正創新:“傳統”與“流行”碰撞新火花
“固步自封不創新,單純表演傳統劇目,是無法吸引年輕受眾的。”薛宏權表示,傳統藝術也可以走出“新”時尚,要想把皮影技藝傳承下去,首先得留得住觀眾。
2016年,薛宏權創作的皮影戲作品《邁克杰克遜》登上央視舞臺,這是薛宏權在內容上的一次新嘗試,用傳統皮影表演方式演繹西方流行音樂舞蹈。經多家媒體轉載,該作品不到半個月就獲得了超10億瀏覽量。“非遺就該這樣玩”“非遺文化要是都能這樣傳播,絕不會走進博物館”……網友們的關注和留言也給薛宏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更加堅定了守正創新的道路。
薛宏權和團隊歷時四年創作完成了多媒體皮影劇《懲惡揚善小哪吒》,作為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創作資助項目,于去年在中國工藝美術館演出一周,一票難求。該劇結合了皮影藝術特有的舞臺表現手法,運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傳統的皮影表演由一兩人完成,強調寫意。現在的表演形式更像工筆,場景和內容進一步豐富,動作也更加復雜,對演藝人的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薛宏權說,變的是表現形式,不變的是皮影戲的文化內核,只有不斷守正創新,才能讓非遺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