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本報記者 劉強攝
繁忙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照片
打造多點支撐的陜西經濟升級版
經濟總量實現“大跨越”,2018年達到24438.3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192.36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367戶,百億元以上企業有29戶,延長石油和陜煤化躋身世界500強。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三次產業協同驅動,過渡到“二、三、一”模式。2019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到47.2%。
形成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
推進軍民、部省、央地融合發展,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加快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成投運,軍民融合企業超過1000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技術合同交易額位居全國前列。各類科技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單晶硅產品產量達到全球第一,大型運輸機、閃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制造新名片。深化市場化改革,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73.87萬戶,增幅居全國前列。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入,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進展順利。“三變”改革千村試點實施,614.45萬農戶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農村土地流轉率達到26.9%。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大力發展“三個”經濟
楊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快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功能覆蓋率達100%。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十大機場第七位、國際旅客增速和航空貨郵增速位列第一,中歐班列“長安號”重載率、貨運量、實載開行量全國領先。三星存儲芯片、海航現代物流、京東全球物流總部等一批千億級龍頭項目落地投運。2018年,全省進出口總值達到3512.82億元,比1985年增長760倍。
每個重要時間節點背后,都蘊藏著一段大歷史。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節點回頭望,三秦大地的發展變化天翻地覆:從一窮二白到繁榮興盛,從內陸腹地到改革開放高地,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從黃土飛揚到滿目蔥蘢……
這是一條長長的路,陜西從百廢待興起步,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奮勇拼搏,戰勝種種風險挑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和對陜西重要指示批示,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三秦大地萬象更新、欣欣向榮。新時代的陜西,追趕超越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有力有為。
總量大幅提升 產業協同推進
在陜北榆林清水工業園,一個在建的全球最大煤化工項目正從圖紙走向現實。這個叫作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的示范項目,計劃布局一個特大型煤炭綜合利用產業園,吸引高端材料產業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聚集,打造完整的資源鏈條,把陜北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區域優勢特色產業。
從去產能到調結構和轉動能,陜西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正在向高端化、高值化邁進。煤制烯烴、煤制油產能分別達到300萬噸和400萬噸以上,“十三五”規劃的7個高端能化項目總投資達2000多億元。
產業優化升級的背后,是陜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五個扎實”要求,走出一條產業轉型升級、協同推進之路,打造出多點支撐的陜西經濟升級版。
經濟總量實現“大跨越”,2018年達到24438.3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192.36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367戶,百億元以上企業有29戶,延長石油和陜煤化躋身世界500強。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一批技術先進的煤制烯烴、煤油氣綜合利用項目以及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項目投產。三次產業協同驅動,過渡到“二、三、一”模式。2019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到47.2%。
從有速度的增長轉向有質量的增長,陜西越來越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更加關注發展的平衡、協調和可持續。
創新引領發展 改革激發活力
4月,陜西興平,由延長石油集團開發的世界首套雙流化床超大型(5000 t/d)粉煤氣化(KSY)技術工業試驗裝置(100t/d),通過了現場考核。這標志著我國超大型煤氣化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陜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五個扎實”要求,將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形成了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
——推進軍民、部省、央地融合發展,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加快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成投運,軍民融合企業超過1000家。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技術合同交易額位居全國前列。
——各類科技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單晶硅產品產量達到全球第一,大型運輸機、閃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制造新名片。
——加快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關中平原城市群,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陜北轉型持續發展、陜南綠色循環發展,三大區域各有特色、互為支撐的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與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陜西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化市場化改革,延長石油、陜煤化進入世界500強;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73.87萬戶,增幅居全國前列。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入,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進展順利。“三變”改革千村試點實施,614.45萬農戶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農村土地流轉率達到26.9%。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收獲不竭動力的關鍵,陜西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挖掘增長動力,發展更有活力。
發力“三個經濟” 敞開開放之門
6月25日,首列“蚌西歐”國際貨運班列從安徽省蚌埠市出發,整列51車集裝箱貨物抵達西安后,再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分別發往歐洲和中亞。
往返于中國與中亞、歐洲之間的中歐班列“長安號”,正在縮短國內許多城市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距離。連點成線、織線成網。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從頂層設計轉入深耕細作,陜西認真落實“五個扎實”要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
——楊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快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功能覆蓋率達100%。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十大機場第七位、國際旅客增速和航空貨郵增速位列第一,中歐班列“長安號”重載率、貨運量、實載開行量全國領先。
——三星存儲芯片、海航現代物流、京東全球物流總部等一批千億級龍頭項目落地投運。
2018年,全省進出口總值達到3512.82億元,比1985年增長760倍。因樞紐而發展,因門戶而開放,因流動而繁榮,“三個經濟”勢能盡顯,我省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構建。
風雨兼程,砥礪圖強。
眾志成城,春風化雨。
新時代追趕超越的陜西,正在以全新的探索與實踐邁向新征程,書寫新的時代答卷。(記者 汪曼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