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康傳義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之城。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歷史名城”。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交融,形成了西安“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基因。
西安是一座希望之城。這里是國家層面確定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國務院批復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文化+”“旅游+”戰略的實施,讓西安煥發出無窮活力,紅遍網絡。
西安是一座活力之城。這里是創新創業的熱土,更是投資興業的沃土。“西部最優、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的打造,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便捷、更加舒心的服務。
西安是一座開放之城。開放是西安這座城市的內在品質。2000多年前,漢代張騫手持旌節,從長安出發,開啟了“鑿空之旅”。今天,“一帶一路”建設讓這里再次匯聚全球目光,站在了開放的最前沿。
西安是一座山水之城。這里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煙頭革命、廁所革命和城鄉環境大整治行動,讓西安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優美、生活更加幸福。
機遇疊加活力倍增開放引領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從興慶宮眺望秦嶺山脈,美景如畫。 竇翊明攝
永寧門仿唐迎賓禮。王健攝
城市運動公園。 王健攝
今日的電視塔。張宇明攝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首批動車組女司機學員在西安北站觀摩學習。 翟小雪攝
西安最美櫻花道。王健攝
今天的大雁塔景區。張宇明攝
本報記者 康傳義
“這70年,西安城市建設變化實在太大了,作為老西安人,我切身感受到了西安發展給百姓帶來的實惠。如今,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外國游客數量不斷增加,西安的國際范兒越來越濃,我們的生活甜如蜜。”西安市市民陳旭說。
70年,崢嶸歲月彈指一揮間;70年,古城西安舊貌換新顏。與1949年相比,2018年西安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58倍,人均GDP增長1024倍,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5512倍……一個個數據、一組組對比,見證著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繁榮昌盛、百業俱興的歷史性跨越。
今天的西安,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破解民生難題,致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奮力譜寫新時代西安追趕超越新篇章。
希望之城 國家使命下的責任擔當
10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連續不斷的建城史……西安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向世人講述著自己的古老與滄桑。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走深走實的今天,“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西安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西安是我國繼北京、上海之后,第3個從國家層面確定的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的城市;是國務院批復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同時,西安還承擔著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20余項國家級試點、示范任務,在諸多領域具有先行先試優勢。
搶抓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西安經濟社會實現長足發展:2018年,西安時隔38年, GDP重回全國城市20強,達到8349.86億元。
今天的西安,已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為支撐,以智能終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動力,以高新、經開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為引領的良好發展格局,先后榮獲“全國十大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中國十大影響力會展城市”和“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等稱號。
精心策劃實施“西安年·最中國”系列旅游季活動,推動世界文化旅游大會永久會址落戶,成功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文化+”“旅游+”戰略的實施,讓古老的西安煥發出無窮的活力,紅遍網絡。2018年,西安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47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2554.8億元,分別增長36.7%和56.4%,位列中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城市第1位。
活力之城 轉型升級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有一座城市它讓人難以割舍,有一種懷念它叫作曾經來過。”一首《西安人的歌》傳遍西安大街小巷,唱出了西安人對這座城市無限的熱愛。
2018年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達到1000.37萬人。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背后,是西安解放70年來,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更是西安從產業、環境、教育、文化等領域不斷創造宜居宜業的土壤,持續增強“西引力”的鮮明寫照。
人才的加速流動,不斷釋放出市場新活力。2019年上半年,西安市場主體累計在冊19.376萬戶,同比增長62.24%。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戶數及同比增長率排名均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1位。
以打造“西部最優、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城市為目標,西安市積極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誠信最優、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同時,西安大力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通過搭建“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推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全程網辦”,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企業和群眾享受到了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便捷、更加舒心的政務服務。
隨著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提升,今日的西安已經成為企業家投資創業的沃土,城市競爭力顯著提升,先后吸引吉利、阿里巴巴、騰訊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在西安投資或設立分支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215家,累計引進中國500強企業293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220家。
開放之城 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開放是西安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2000多年前,漢代使節張騫從長安出發,開啟了“鑿空之旅”。今天,“一帶一路”建設讓西安再次匯聚全球目光,站在了開放的最前沿。西安已與29個國家的34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與36個國家的67個城市結為友好交流城市。
2013年11月28日,首列從西安港發出的中歐班列長安號,讓昔日的絲路駝隊成為今日的“鋼鐵駝隊”。經過5年多的努力,中歐班列長安號構建起了多式聯運、路港結合、高效快捷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通了連接中亞、輻射歐洲腹地的國際物流大通道。2019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846列,是去年同期的1.55倍,重載率、貨運量、實載開行量均居全國第1位。
在“鋼鐵駝隊”向西進發的同時,“空中駝隊”也越飛越遠。作為國家八大區域性航空樞紐之一和西北首個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西安現已開通國內、國際航線346條(其中國際航線70條),并獲批“第五航權”。2018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446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1萬噸。
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標志。2018年西安實際利用外資63.5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并榮登聯合國“2018全球最具發展潛力新興城市”榜單。在大力實施“引進來”戰略的同時,西安積極鼓勵支持本地優勢企業“走出去”。陜汽、陜鼓、愛菊集團、西安建工等一批骨干企業成功拓展海外市場。
大開放造就大格局,大格局成就大發展。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匯聚融合,正在推動西安產業蝶變升級,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經濟更強百姓更富生態更優
西安地鐵三號線列車通過灞河。 張宇明攝
中歐班列長安號。袁景智攝
高新區創業咖啡街區。竇翊明攝
本報記者 趙楊博
西安,歲月賦予這片土地絕無僅有的底蘊和襟懷,自信引領它奏響獨一無二的奮進凱歌。西安70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條經濟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的追夢之路,是一條人民生活從追求溫飽到豐衣足食并將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之路,是一條從封閉落后到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革新之路。
一組組鮮活的數據擲地有聲: 2018年,西安市生產總值8349.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了858倍,全市工業增加值1874.36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5512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57年的175倍和171倍。
不忘來時路,續寫新輝煌,西安正在以新姿態邁上新征程。
創新筑夢文化鑄魂黨建筑基
藍海風·漫巷以長達二百四十米書墻,一躍成為西安北郊最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本報記者 趙晨攝
無人機現場配送葡萄。 竇翊明攝
“三個經濟”蓬勃發展。圖為西安國際港務區。張宇明攝
本報記者 劉瞾瓊 趙楊博
波瀾壯闊七十載,砥礪奮進著華章。邁入新時代,奮力追趕超越是西安最響亮的旋律,踐行“五個扎實”成為西安最鮮明的主題。西安以只爭朝夕的姿態搶抓機遇,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埋頭苦干,經濟社會跨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今天的西安,鄉村振興歌聲嘹亮,文化自信樂章特色凸顯,百姓幸福生活根基牢固,從嚴治黨譜寫出新的篇章。
兩企業同登科創板:
“科創板”上市十條扶持政策發布
2019年上半年,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兩家西安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西安成為唯一擁有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中西部城市。目前,西安已初步篩選出220家“科創板”備選企業,并為每家企業配置專班,協助其開展上市工作。
“感謝西安經開區這片沃土,讓我們成功實現了‘一院一所模式’。我們深感使命光榮,更深感未來的創新發展之路責任重大。”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西部超導董事長張平祥說,“西部超導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填補了我國超導材料產業空白,解決了我國在超導技術和航空材料方面的‘卡脖子’問題。”
為持續打造資本市場“西安板塊”,加大對擬上市企業的扶持力度,8月29日,西安市發布《西安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型企業“科創板”上市扶持政策》(以下簡稱《扶持政策》)。
《扶持政策》含七條支持措施和三條保障措施,具體包括對西安市轄區以內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的企業,給予一次性最高370萬元獎勵;對在西安市轄區以外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將注冊地、納稅地遷入西安市的企業,給予一次性不超過260萬元獎勵;對在“科創板”已上市實現再融資的公司,在扣除發行費用和實際控制人及公司人員認購部分的基礎上,按再融資額的0.2%進行獎勵,最高限額不超過130萬元等。
《扶持政策》是西安市大力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鮮明寫照。目前,西安已構建起以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為支撐,以智能終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動力,以高新、經開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為引領的發展格局。2018年西安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83.36億元,同比增長9.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39.8%;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增長8.5%,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4.4%。
農民節:
農民自己的節日盛宴
“沒想到我們也迎來了自己的節日,成了今天的主角。”3月8日,在第二屆大西安農民節開幕式上,西安市“十佳最美農民”寧蔣娟興奮地說。
和寧蔣娟一樣,當天來自西安“三農”領域十個系列的“十佳”先進典型走上紅毯精彩亮相。
大西安農民節是屬于西安農民自己的節日,日期特意定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2018年,首屆大西安農民節舉辦。農民節的舉辦進一步激發了西安農民的自豪感、幸福感,在全社會營造了敬農、愛農、助農,關注“三農”的良好氛圍。
大西安農民節的舉辦是西安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西安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安統籌推進“五個美麗”建設,打造鄉村振興“西安樣板”,讓農村更美,讓農民更富。
“現在是農民的好日子。”西安市長安區南堡寨村村民劉民柱說,“年輕的時候,我們村里收小麥還要雇‘麥客’人工收割。沒想到現如今,不僅小麥聯合收割機已經普及到農村,播撒無人機、遙感噴霧機這樣先進的農業機具都很常見。”
在西安,依托農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已經蔚然成風,農業產業化邁上了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農民增收有了新方式。“我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社會資本+群眾’的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增加村民收入,合作社‘花園農場’草花種植基地在2018年為群眾分紅13萬元。” 西安市高陵區通遠街道仁村黨支部書記肖鵬說。
截至2018年年底,西安市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9.22%降至0.28% ,全市291個貧困村脫貧,國家級貧困縣周至縣順利摘帽。
西安不斷加快農村電商發展,2018年,西安新建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15個,總數累計達到7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139個,總數累計達到738個。
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讓群眾提升了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成為西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個重要抓手。2018年,西安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重點打造了10條精品旅游線路,全年休閑農業接待游客265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6.70億元。
西安的農村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西安畫卷”正徐徐展開。
書博會:
讓濃濃書香在古城彌漫
40余萬讀者暢游書的海洋,500多場主題活動精彩紛呈,館配和民營定貨總收入20650萬元,出版項目簽約金額60億元……這個夏天,一場書香之約,結出累累碩果。
7月27日至30日,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陜西舉辦,主會場正是在古都西安,悠悠書香彌漫古城,西安掀起了全民閱讀熱潮。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書博會期間還舉辦了包括迎賓誦讀活動、讀者大會、十大讀書人物頒獎、出版IP與影視對話高峰論壇等500多場文化活動。為了推動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西安主會場專設了絲綢之路展區,策劃舉辦了絲綢之路文化行、絲路國際書店論壇等活動,來自國內外的行業專家以圖書為媒,在古絲綢之路起點發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強音。
“在西安,我找到了‘詩和遠方’。書博會讓我更加體會到西安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讓我更加了解陜西的文化。”四川游客李琳說。
從“書店之城”到“書香之都”,藍海風·漫港、曲江書城、鐘書閣西安店等一批高品質、高顏值、多業態的新概念書店在西安相繼落成,成為西安人閱讀、購書、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隨著《西安市建設“書香之城”實施方案》的出臺,西安市正在通過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和全民閱讀品牌的打造,推動全民閱讀持續化、常態化發展。2018年以來,西安每年投入1000萬元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實體書店數量從2017年年底的827家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1927家,書店總量從全國第14位躍升至第5位。同時,西安還獲得“2018中國書店之都”稱號。
文化精品在彰顯西安雄厚的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成為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品牌?!度窝贰读唷贰堵樽韼煛返染蕜∧?,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實現了令人驚喜的創新,通過講好“陜西故事”,讓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散發出更大的活力,也讓西安步入了一個文藝的“高質量發展時代”,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近年來,西安市各項文化事業高速發展,西安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加快補齊文化產業短板,政策措施的紅利逐漸釋放,在大項目招商和推動項目落地、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文藝精品創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城市生態公園:
把城市“種”在自然里
8月30日一大早,王秀清老人與老伴兒用童車推著小孫子在豐慶公園散步。“公園圍墻拆除后,走在大街上便可一覽園內景象。沿街座凳等便民設施多了,入園道路也增加了,來公園比以前更方便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來這里晨練。”王秀清老人說。
2018年年底,西安市初步確定了全市拆除圍墻和免費開放的公園名單,需拆除圍墻的公園共16個,豐慶公園就在其中。
拆除圍墻后的豐慶公園,白天芳草茵茵,鋼竹綠意盎然,令人心曠神怡;夜晚燈光斑斕,湖中心的噴泉傳來“嘩嘩”流水聲,一片溫馨。為了讓市民安心游園,公園還完善了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增加了監控設施,并派30多名保安全天候巡邏,特別加強夜間巡邏。
社會學家石英表示,敢于拆墻透綠,是一個城市開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標志,表明城市的綠化水平和市民素質上了一個新臺階。從城市發展趨勢看,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耳畔是小孫子咿呀學語的聲音,眼前是如詩如畫的景致,王秀清老人嘴角不禁溢出笑意,“聽說西安城市生態公園10月1日就開園,我們城南市民又多了一塊休閑的好去處哩!處處都有綠意,咱西安人就生活在大花園里。”
西安城市生態公園是西安繞城南線最大的生態公園。公園一期一標段將于今年10月1日初步開園,后續幾期將在2020年陸續建成開園。屆時,西安北有城市運動公園,東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西有漢城湖遺址公園,南有城市生態公園,把城市“種”在自然里的大公園格局將躍然這座山水之城。
王秀清老人與眾多西安市民,正徜徉在春花秋月、夏蟬冬雪的詩意里,享受著公共生態空間與城市建筑無縫融合的城市居住美學。這背后,是西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的有力行動。2018年,全市建成綠地廣場62個,城區新增綠地面積647萬平方米,完成造林面積3.56萬畝;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1%,森林覆蓋率達到48.0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05平方米。
丹陽聯村黨委:
全省首個村級聯合黨委
周至縣竹峪鎮村民趙密讓壓根兒沒有想到,現在家里裝修了,產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而僅僅在1年多前,既要照顧患三級精神殘疾的妻子,還要供女兒上學的雙重壓力,讓這個漢子一度垂頭喪氣。“我家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多虧了聯村黨委和幫扶干部!”8月31日,趙密讓高興地告訴記者。
趙密讓口中的聯村黨委,指的是2017年9月在周至縣竹峪鎮組建的我省首個聯村黨委——丹陽聯村黨委。自成立以來,該聯村黨委帶領包括鴨溝嶺村在內的7個省定貧困村,在扶貧項目、土地流轉、資源利用等方面統一規劃、統一落實,由原來“各吹各的號”,變成擰成“一股繩”,下活“一盤棋”,實現了共同富裕。
根據各村村子小、勞力少、產業弱的實際情況,丹陽聯村黨委開出藥方,即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統領產業發展,按照產業相同、地域相鄰、取長補短、做大做強的原則,進一步激發基層組織活力,構建聯村、聯產、聯建、聯情、聯心“五聯”抓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格局。
丹陽聯村黨委書記王乃祝說:“丹陽聯村黨委注冊了‘龍陽溝’商標,涉及山泉水、農產品、苗木花卉、觀光旅游等產業,成立了苗木合作社,采用‘聯村黨委+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農戶’模式,培訓更多農民掌握技能,還成立了社區工廠,促進就業。”
圍繞“脫貧”和“致富”兩件大事,丹陽聯村黨委走出了一條“含綠量”與“含金量”兼備的高質量發展之路。2018年,丹陽聯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500萬元,7個村子全部退出貧困。丹陽聯村黨委的經驗迅速在全市推廣。
西安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推廣聯村黨委模式,就是要把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使黨建工作更加具體,整合配置好農村各種資源要素,最大限度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基層黨組織就必須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目前,西安共建立48個聯村黨委,覆蓋206個村,其中貧困村52個,帶動1萬多名農民致富增收。
初心如磐砥礪奮進再鑄輝煌
南門—鐘樓—北門城市中軸線美景如畫。竇翊明攝
2012年6月7日,西安向陽公司制造的神舟九號飛船逃逸塔與飛船對接。王健攝
西安交大南門。 王健攝
華燈初上。 竇翊明攝
話劇《柳青》劇照。尚洪濤攝
秦嶺北麓最美鄉村——楊莊。劉珂攝
本報記者 康傳義
風雨七十載, 奮斗鑄輝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70年來,西安經濟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發展到今天繁榮昌盛、百業俱興,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這70年,西安城市從破舊老化、封閉落后,逐步發展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實現了歷史性蛻變;社會秩序從矛盾叢生、無序動蕩,發展到民心思進、和諧穩定,實現了歷史性進步;人民生活從物資匱乏、追求溫飽,發展到豐衣足食并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聚焦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在發展中迎接挑戰,在變革中搶抓機遇,千年古都在新時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數據見證發展,事實說明變化:2018年,西安全市生產總值8349.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了858倍;人均GDP85114元,比1949年增長了10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58.72億元,比1950年增長了3085倍;地方財政收入684.7億元,比1950年增長了4465倍……
新定位帶來新機遇,新使命開啟新征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交匯期、黃金機遇期、任務疊加期。西安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樹牢 “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逐夢前行,奮力譜寫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