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9月10日,由西安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承辦的“絲路上的西安”外國媒體西安采訪活動進入第二個采訪日。當天下午,外媒采訪團來到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汽”),繼9月9日參觀比亞迪西安基地后,再次走入西安汽車制造企業。
在企業相關人員的帶領下,外媒采訪團參觀了陜汽展廳,充分了解了陜汽的發展脈絡、核心產品、企業文化,以及圍繞自動駕駛等方面的研發。隨后,外媒采訪團走進陜汽生產車間,近距離觀察工人生產作業,車間里繁忙的景象讓外媒采訪團一時不知從哪一處場景拍攝,唯恐錯過工人們的每一個動作。
外媒采訪團參觀陜汽生產車間 攝影 柳洪華
據了解,陜汽的前身是始建于1968年的陜西汽車制造廠,經過5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陜汽,已經是中國五百強企業中的一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陜西本土企業的“出海”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塞爾維亞國家電視臺記者娜塔莎對陜汽充滿了好奇,她就陜汽與塞爾維亞的合作、陜汽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為陜西和西安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等問題,對陜汽控股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張海剛進行了采訪。
張海剛表示:“在東歐地區,陜汽已經在羅馬尼亞開展了組裝項目。塞爾維亞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陜汽與塞爾維亞也有進行深度合作的意向。目前,陜汽的海外市場已經遍布100多個國家,目前累計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車輛17000輛。下一步,陜汽將著重在海外市場推動本地化發展,幫助出口的目的地國提升制造業水平和培養工程師技術。”
在西安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進程中,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也在逐漸發生變革。在裝備制造領域,不乏陜汽的身影。
陜汽圍繞“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加快營銷服務網絡和本地化工廠布局,同時還在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建成了本地化工廠,實現了從一般貿易到技術轉讓、本地化生產和配套的轉型發展。陜汽已成為西安商用汽車產業的代表。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范江東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采訪 攝影 柳洪華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范江東說:“今年上半年,以陜汽集團、康明斯發動機、漢德車橋、中集專用車等為代表的商用汽車產業實現產值469億元,以中車永電、中鐵裝備、西門子、博世、ABB阿爾斯通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57億元,先進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7%。”
日本富士電視臺電視制片人進藤圭司在陜汽生產車間進行拍攝 攝影 柳洪華
未來,對于陜汽繼續助力西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張海剛說:“目前,中國的卡車制造幾乎與世界先進水平是同步的,有些領域甚至是走在前沿。未來的陜汽從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中,將瞄準智能化、自動駕駛,加大在降低排放、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攻關,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制造水平。”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