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設計的“福豬送寶”既有傳統面花的元 素,又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記者李鵬文/圖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是北方人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遵循的傳統習俗之一。春節前后,在渭南地區農村,發面、蒸饃制作面花的傳統,不僅給節日增添了喜慶,也讓一些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面花在華縣、合陽又叫“花饃”“花饅頭”。它既有可看的觀賞性,又有可吃的實用性,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一種風俗禮饃。除了春節期間制作外,婚慶、做壽、滿月、祭祀等民間活動都有相應的面花。
“陜西的面花造型夸張、做工精細、色彩鮮麗、內涵豐富,不同的造型有著不同的講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磊學習面花制作已經10余年,從最初只是對面花的喜歡到如今,他已經立志將這門傳統藝術發揚、遠播。
“面花看著好看,制作起來卻十分復雜。有人覺得面花就是簡單的將幾個面的‘部件’組合起來,實則不然。”據王磊介紹,捏面花的面是要提前發酵的,就像是蒸饃饃一樣,等面發酵好了,才能開始揉捏。“時間要把握的好,手底下還要出活兒,不然先捏好的面還沒等上鍋蒸可能就硬了干了,最后不成形。”
面花制作工藝復雜,光是造型,就分為插花型、貼花型、捏塑型三種。在紋飾的制作方面,則是利用身邊常見的工具,抹壓出繩紋、滑紋等不同的紋路。王磊介紹,面花制作費時費力,分為發面、醒面到揉捏、上色,再到最后上鍋蒸,組裝、晾干等多個步驟,一天時間都做不完一個面花。一般是一天做好多個部件,最后組裝起來。
“現在做面花的,大多只有農村里的老年人了。”56歲的魏茨俠是王磊的師傅。她說:“以前家家戶戶都做面花,遇到誰家迎親嫁娶做不過來,鄰居們一聲招呼都去幫忙。”魏茨俠感嘆,因為掙不來錢,如今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個。“沒了面花,過年都感覺少了些年味兒。”
目前,王磊在西安成立了一家面花制作公司,按照婚喪嫁娶不同需求制作各式各樣的面花。春節前夕,王磊召集來了魏茨俠等村里五六名有制作面花經驗的老人,趕制她們創新的面花“福豬送寶”,希望通過這項傳統節慶技藝,喚起人們對面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喚起人們對年味兒的記憶。并希望通過公司化運營,將銷售面花的錢再反哺給農村的手藝人,讓陜西民俗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