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每年春節前后,司冬梅都為護理員頻繁離職而感到焦慮。自擔任西安市碑林區第三護理院院長以來,她為“留住人”想了很多辦法,但很多時候,仍感到力不從心。“養老護理員難招難留是養老機構存在的普遍現象。”
民政部發布的一項數據分析報告顯示,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存在“兩高”“三低”問題:人員流動率高、勞動強度高;工資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服務水平低。司冬梅舉例說:“醫院的護工一天能拿200塊錢左右,養老護理員平均每天只拿到七八十元,差距很明顯。”
要留人更要留心
位于武功縣的陜西后稷養生養老康復中心計劃于今年夏天正式投入運營。春節收假,院長張海紅繼續開啟“招工模式”,抓緊時間為康復中心補充力量。
“我們年前對兩批養老護理員進行了崗前培訓,按照康復中心建設規模,起碼還需要再補充60多位養老護理員。”張海紅介紹說,院里重點設置了介護單元和糖尿病專科,對養老護理員的要求也會更高。
一方面嚴要求,另一方面優福利。張海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培養養老護理員高度職業認同感。“我們在培訓計劃中加入職業前景、社會責任、思想教育等板塊,盡量為他們提供更舒適的工作環境,還對他們定期開展職業心理疏導,希望他們能把這里當成家。”
為了應對春節離職潮,司冬梅從去年10月就著手調整人力。因為護理院收住的高齡失能老人較多,還有一部分臨終關懷老人,春節期間照護任務較重,司冬梅提前跟大家開了動員會,還組織慰問了員工家屬。“我們還向大家承諾,干滿10年將來可以在護理院免費養老。”她坦言,“養老機構本身運營維艱,提高護理員待遇勢必要增加收費,這對老年人及其家屬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既然靠高薪留人不切實際,司冬梅只好投資2萬多購置了進口的全自動移位機,幫助老人翻身、如廁等,相對減輕養老護理員體力壓力。“但是要走的還是會走,護理員終究不像醫生、護士有職稱晉升渠道。在別人眼里,這就是伺候人的活兒,并不被社會認可。”
為護理員提供發展平臺
據《2019年返城就業調研報告》顯示,春節后,有30.4%職場人選擇回家鄉發展,其中,78.6%是為了回家照顧父母。此外,離家人朋友近、教育成本低、生活壓力小也是這些職場人選擇返鄉擇業的原因。
這一新趨勢在漢中東方老年公寓得到明顯印證。公寓副總經理李雅蘭介紹說,去年以來,本地青年應聘養老護理員的不在少數。他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多數理由是為了方便照顧家中老人。“我們現在在崗的養老護理員共20人,其中有7名男護理員,還有的人是剛從上海回來的。”
去年5月,漢中市東方老年公寓與西安醫學院附屬漢江醫院簽署“醫養結合”合作協議,成為漢中市首個醫養結合示范基地,這為養老公寓發展開拓了新方向。而護理員的工作也更加緊張忙碌起來。“要調動養老護理員工作積極性,我們把工資待遇分為基本工資和提成兩塊,提成是動態的,視護理員服務老人的人數和效果來定,這樣大家干勁十足,每月能收入4000元到5000元。”李雅蘭說。
“招不到護理員,養老機構就將面臨空床率問題,陷入運營困境,更難招到合適的護理員。”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理事、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琳建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避免追求規模效應,要根據不同地域收入水平、服務對象身體狀況、場地條件等實際情況建設適度規模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多元服務。“比如,在老社區周邊設置微型養老院,高齡失能老人可以選擇入住機構照護,居家養老老人可以選擇上門服務。對養老護理員隊伍也可以根據服務層級設置具體崗位,為他們提供發揮所長的平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