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56個貧困縣(區)實現“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這是我省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重要標志。
全省已有96.2%的貧困人口脫貧
陜西是革命老區,也是全國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陜西的有3個,107個縣區中96個有扶貧任務、56個是貧困縣(區)。
陜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一系列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8.3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1.40%下降到0.75%。繼2017年底延長縣等4個縣(區)和2018年底周至縣等23個縣退出之后,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官網發布公告,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正式脫貧摘帽,至此,陜西56個貧困縣(區)首次實現“見底清零”。這一目標實現,意味著陜西所有貧困縣、貧困村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全省96.2%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
基本實現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個脫貧產業
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全省選派14.7萬名扶貧干部、2.4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在脫貧攻堅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實行“一票否決”,實行黨政干部調整任用與脫貧攻堅成效掛鉤,推進問題整改工作和攻堅任務高標準高質量落實到位。堅持識真貧、扶真貧、真脫貧。建立全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推行精準識別“七步工作法”,實現省市縣三級和省級相關部門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總結推廣鎮安“戶分三類”、千陽“項目超市”精準幫扶模式,壯大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形成精準覆蓋的“3+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16年以來,全省實施9.22萬多個特色產業項目,覆蓋貧困人口305.98萬人,基本實現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個脫貧產業。持續完善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有組織勞務輸出等多元就業扶貧體系,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66.4萬人,公益性專崗安置貧困勞動力9.6萬人。
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充分運用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加強動態監測,扎實開展動態調整和“兩摸底一核查”、脫貧人口“回頭看”,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
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各項成果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目前,工作中還存在脫貧成果有待進一步鞏固提升等問題,特別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要充分認識當前脫貧攻堅形勢的嚴峻性和特殊性,進一步夯實應對疫情決戰脫貧攻堅政治責任,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落實責任、細化措施,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省上要求,已脫貧退出縣(區)要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嚴格落實“四個不摘”,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全面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全面對標對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推進剩余各項任務掃尾清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大產業就業幫扶力度,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特殊貧困人口強化兜底保障;全面排查、全面解決農村居民“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現行標準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不折不扣完成《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和省扶貧辦要進一步強化監督管理責任,對已脫貧退出縣(區)重點督查后續幫扶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華商報記者 付啟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