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陜西,古絲綢之路起點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2017年4月1日,陜西自貿試驗區掛牌。自此,一塊全面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破荒開墾”。
3年來,這塊試驗田里“秧苗茁壯、果實豐碩”,承擔的165項創新任務在各功能區落地生根,陜西在行政效能、投資貿易、人文交流、差異化改革、對外開放等領域都嘗到了自貿試驗區帶來的甜頭。
陜西自貿試驗區浐灞功能區的“一帶一路”貿易之家 供圖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
“自貿+空港”:內陸樞紐呼之欲出
2017年9月,“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所代表的“三個經濟”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調研時被首次提出。依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空港新城順利獲批臨空經濟示范區,成為陜西發展“三個經濟”的樞紐之地。
空港新城功能區突出臨空特色,發揮“自貿+臨空+口岸+跨境+保稅”的疊加優勢,探索內陸型、臨空型自貿區的新路徑,在推進樞紐建設現代化、貿易通關便利化和營商環境品質化等方面改革創新。
3年里,空港新城功能區累計形成創新案例18項,其中“機場協同運行新模式、網格化安全管理模式”2項被全國復制推廣,“文勘前置新模式、行郵稅移動支付、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新模式、機場協同運行新模式”4項被全省復制推廣;承擔《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35項任務和空港自貿功能區制定的《空港新城自貿功能區深化改革方案2019》已全部完成并不斷深化推進,其中包括“證照分離”改革、行政審批改革、通關便利化、“單一窗口”建設、綜保區獲批、保稅航油、飛機融資租賃、保稅維修、多式聯運、金融創新、一點多倉、物流服務企業集中納稅等多項創新案例正在創新認定。
陜西自貿試驗區瀾博跨境購物中心 供圖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
從創新案例的領域來看,空港新城功能區改革貫穿貿易便利化、覆蓋臨空經濟發展鏈條,以通關便利化方面為例,空港新城功能區進境5個指定口岸/監管場地聯合西安機場海關,推行“AEO”認證免檢、定制化通關服務、自報自繳、先出關后匯總繳稅、提前申報等便利企業通關舉措,目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關無紙化率達98%,降低小微企業費率近60%,通關時間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機場海關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的不斷優化提升,極大促進了空港新城功能區臨空產業的聚集。2019以來,空港新城功能區和機場海關協作,先后完成了首單航空貨物關稅保證保險落地,陜西省首例進境飛機維修業務、跨境電商保稅備貨首單、保稅航油獲批,陜西首條外國航司執飛的國際全貨運航線開通以及西北首條運用第五航權的客貨運航線開通等諸多具有突破性的新業務。
截至2019年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累計開通國際航線88條,全貨運航線27條,2019年貨運量突破38.12萬噸,增速列十大樞紐機場第一。在“自貿+空港”雙輪驅動下,陜西內陸樞紐的地位愈加堅實。
陜西首例境外飛機進境維修業務在空港新城啟動 供圖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
“自貿+陸港”:運輸走廊聯通歐亞
陜西雖然身處內陸,但如今已是一個典型的“雙港”省份。除了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依托的空港外,另一“港”便是以西安港為依托的陸港。
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圍繞打造國際中轉內陸樞紐港,主動進行制度創新,探索推出“艙單歸并”新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案例。以“艙單歸并”新模式為例,使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行效能得到極大提升,國際貿易便利化程度提高,進而促進了陜西的外貿發展。
據了解,2019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2133列,運送貨物180.2萬噸,分別增長70%和50%,開行數量和質量不進一步提升。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疫情防控期間,空運、海運多方受阻,中歐班列“長安號”成為一條高效的國際運輸“黃金通道”。
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副主任蘇國峰介紹,疫情防控期間,西安國際港務區加強與鐵路部門的合作,通過“鐵鐵聯運”“公鐵聯運”,將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打造成為貨物聚集分撥中心。防疫所需的一次性防護服和注射器、人民生活必備的糧油、產業鏈上的原材料等物資,都搭載“長安號”往返于亞歐大陸再分發至各地。
中歐班列長安號攝影唐振江
3月25日,駛向德國羅斯托克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從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新筑站出發,所載貨物通過鐵海公路等多式聯運在德國羅斯托克港實現南北歐分撥運輸。
陜西正以“三個經濟”為突破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在這個進程中,西安國際港務區創新“物流+貿易+產業”發展模式,加快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
始于陜西,聯通亞歐,這條運輸走廊,正在不斷強主干、拓分支。在“自貿+陸港”的體系中,中歐班列長安號已不僅是一個運載工具,而是陜西往來于歐亞大陸的紐帶。長安號上的產品,背后是產業要素的流動和集聚,陜西正與歐亞各國共享自貿紅利。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