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幅達55.4%
中新網西安4月17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17日從陜西省委宣傳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舉辦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五年間,該省糧食單產提高5%,總產持續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五年前的7932元增長到現在的12326元,增幅達55.4%。
五年來,陜西省農業農村系統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陜西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堅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布產業,因勢利導配資源,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全省農業轉型發展。
陜西劃定27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糧食實現“十六連豐”,產能連續九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單產水平提高了5%。
同時,陜西以“3+X”特色產業為抓手,緊盯市場需求,放大特色優勢,持之以恒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蘋果產業堅持“北擴西進”,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強化冷藏、分揀等產后整理,促進果業提質增效,水果生產穩居全國首位,蘋果產量占到世界的1/7、產值達到900億元,獼猴桃加快“東擴南移”,產量占到世界的1/3。
奶山羊堅持全產業鏈開發,加快擴群增欄,存欄達到240萬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山羊群體,羊乳制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5%,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一;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生豬存欄恢復到常年水平的95%,提升肉羊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堅持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導向,提升設施農業效益,做大食用菌產業板塊,設施農業規模居西北首位。茶葉、魔芋、中藥材、核桃、紅棗、雜糧等50多個區域特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來源。
五年來,陜西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聚焦“農田、農機、農業環境”,轉變要素投入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裝備升級,增強農業生產發展后勁。以農村改革為牽引,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優化農村生產關系,提升農業組織化、社會化、市場化程度。(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