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通訊員 趙俠 杜扶陽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首站來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并作出重要指示。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在陜西林業系統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以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當好保護秦嶺的生態衛士。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代陜西林業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推進生態空間治理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強大動力。”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表示,全省林業干部職工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諄諄囑托,切實當好秦嶺生態衛士、黃河生態衛士,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開啟陜西生態空間治理的新篇章。
陜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李哲表示,要在現有管護站基礎上,提升信息化生態哨所,利用刷臉閘機、無人機巡護以及電子圍欄、天眼工程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加強生態哨所建設,增強管護能力,減少人為的森林資源破壞,穩步增加天然林資源面積,提升森林管護質量。
“作為牛背梁保護區的一名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溫暖,備受鼓舞,也感到肩負責任的重大。”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馬向祖表示,要繼續堅守保護生態資源的職責使命,把資源管護做得更細更實。
渭南市蒲城縣82歲退休老教師齊仲平20多年堅持在洛河邊開荒造林,現已建成千余畝的“古渡林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要親眼看著蒲城洛河國家濕地公園在‘古渡林場’建成,讓百姓享受到綠水青山的生態美。”看著草木蔥蘢、生機盎然的林場,齊仲平老人堅定地說。
保護生態拯救瀕危物種
習近平總書記在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步行進入羚牛谷查看自然生態,稱贊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近年來,隨著陜西生態建設與保護的不斷推進,這樣的“天然氧吧”正越來越多。目前全省共建立自然保護地10個類型273個,陜西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已初步形成。
從建立自然保護區入手,陜西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省11市(區)113個縣級單位均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秦嶺四寶”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秦嶺大熊貓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全國最高,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朱鹮種群數量由7只發展到全球4000余只,被稱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羚牛數量近5000頭,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只。
目前,陜西擁有高等植物279科1349屬4747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9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791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3種。
綠色成為陜西主色調
近年來,為改善生態環境,陜西林業部門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等林業建設工程,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1998年,陜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經過20多年休養生息,森林蓄積量達到4.78億立方米,是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的2.56倍。20年來,陜西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覆蓋全省10市102個縣(區),完成退耕還林面積4039.7萬畝,居全國第一。
延安通過實施全域退耕,實現綠色全覆蓋,不僅成為全國生態建設“一面旗幟”,也成為世界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延安樣本”。
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超過860萬畝。經過長期不懈的治理,榆林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569萬畝,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
如今的三秦大地“綠肥黃瘦”,全省森林覆蓋率由13.3%提高到45%,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特別是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數變化百分率平均17.9%,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榆林草灌鎖沙丘,延安黃土變綠海,關中大地園林美,秦巴山區綠更濃”,深深淺淺的陜西綠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