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昝林森
□ 特派北京記者 張涵博 文/圖
巍巍秦嶺,澤被萬物。秦嶺是我國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動物種類豐富,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眾多,有脊椎動物848種。其中獸類7目33科14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我國特有種38種。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掰著指頭如數家珍:“其中典型的代表物種有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朱鹮、金錢豹、云豹、林麝、中華秋沙鴨、秦嶺細鱗鮭、中華虎鳳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昝林森說,近年來,陜西省組織省內外相關專家在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秦嶺地區旗艦物種保護技術研究取得關鍵突破,不僅為人工繁育、種群優化、疾病防控等提供科學依據,更為構建“遺傳資源數字化管理-瀕危機制深入解析-種群復壯精準實施”的完整技術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但與此同時,秦嶺野生動物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仍存在系統性短板。
對此,昝林森建議,將秦嶺珍稀野生動物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納入國家和地方的生態安全專項規劃,建立“中央財政專項+省級配套+社會資本參與”的三級長效投入機制,定向支持科研基礎建設,優先保障基因庫標準化實驗室建造、超低溫存儲設備配置及信息化管理系統開發,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創新專項,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生物技術龍頭企業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多層次推動國家級瀕危野生動物遺傳資源研究中心建設進程。
在創新協同管理模式方面,昝林森建議,組織國內有關科教單位的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團隊、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機構和地方管理部門,統籌推進秦嶺珍稀野生動物基因庫建設和種群監測,建立長期遺傳監測數據庫,定期收集重點保護物種及環境DNA樣本,開發遺傳多樣性衰退預警系統,建立生物多樣性安全響應機制。
他還建議,設立科技攻關專項,支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及科技手段,持續完善基因庫技術體系,建立秦嶺珍稀野生動物的高精度基因組數據庫,深度融合大數據模型和人工智能,形成“動態種群監測-遺傳風險評估-保護決策支持”的智慧保護體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