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李榮
養老話題觸及民生熱點,歷來是兩會上的聚焦點。作為全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早的城市之一,西安破解養老難題還應如何補短強能?今年西安兩會涌現真知灼見。
數據顯示,西安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61.96萬人,老齡化率達16.19%,快速化、高齡化、空巢化、多元化的特征比較明顯。為提高養老服務質效,西安市正全力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養老圈”,計劃到2021年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城市社區和80%以上農村社區。
農工黨西安市委會調研發現,目前社區居家養老示范站未能全覆蓋,硬件條件較差,養老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老年人就餐、醫療、康復、鍛煉、教育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此外,養老服務市場主體仍顯薄弱,抗風險能力弱,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在攸關養老服務業長遠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上,仍暴露較大缺口,具備醫護、心理咨詢、社會工作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緊缺。
為此,農工黨西安市委會提案建議,不斷改善基層養老的基礎條件,在社區建設、旅游文化、衛生體育等專項規劃中充分考慮養老服務需求,以購買、置換、租賃等多種方式開辟新的養老服務設施,補齊老舊小區短板;加快制定老年經濟發展規劃,培育規范“銀發產業”,引入或培育一批實力強、品質優、服務好的企業或社會組織,不斷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在社區設置基層助老員,引導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加入養老護理員隊伍,支持具有能力的養老服務企業興辦護理人員培訓基地,挖掘社區志愿者資源潛力,探索建立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提供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
針對失能老人照護中面臨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農工黨西安市委會還建議,整合居家失能老年人基本信息檔案、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規范服務項目、完善服務流程、細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標準,提高家庭診療服務項目標準,建立居家醫養服務質量監管機制。
“養老服務工作強度大、待遇低,從業人員缺乏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針對養老護理服務員隊伍建設,西安市政協委員、市婦聯副主席閻紅梅建議,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養老護理一線服務隊伍。同時,發揮行業社會組織作用,開展評選“最美養老護理員”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營造敬老、養老、助老社會氛圍。
為破解部分公辦養老機構設施落后、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全國多地正在探索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模式,由政府出資修建養老機構,再通過委托管理、合作運營、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社會化運營。近年來,西安市積極探索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推進“公建民營”新模式,全市已有7家“公建民營”養老機構。
對比廣西南寧等地經驗,九三學社西安市委會副主委陳慧發現,西安市“公建民營”尚缺乏針對性政策,政策扶持力度小,管理體制不完善,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運營方的權責劃分不清,監管制度比較薄弱。同時,服務對象定位不清晰,機構服務質量和運營性質難以得到規范。就此,她建議,出臺“公建民營”養老服務針對性扶持政策,明確免稅優惠政策、政府購買政策、補貼支持政策、人才培養政策。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運營方的監管,并明確其公益性定位,圍繞服務對象做好前期評估、審核工作,讓符合規定、達到條件的困難老人能夠享受政府養老服務。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慧養老已經成為可能,將在未來成為主流趨勢。”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袁曉玲認為,西安擁有發展智慧養老產業的顯著優勢,要在智慧養老領域及早布局占領產業的制高點,從而有效推進先進制造業的高效發展。她建議,應在綜合開發利用現有工業與制造業生產能力基礎上,優先發展老齡用品設計與制造,重點聚焦居家養老智能終端開發與居家養老智能平臺設計。可通過創建老齡用品產業園,實現資源集聚,共用基礎設施,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