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榮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以《陜西: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樂業安居》為題報道了我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情況。報道說,陜西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不同梯度先行配套產業,以就業促搬遷,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盡銳出戰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確保剩余18.3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入住、舊宅基地騰退、后續幫扶等工作。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啃下最后的硬骨頭,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能致富真正落地扎根,也成為省政協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加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支持力度
安康市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發源地、推進地、規范地。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364個,搬遷群眾26.84萬戶、94.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1%,占全省搬遷總人數的35%。
省政協委員、民盟安康市委會主委吳大康說,當前,易地搬遷工作重點已從搬遷入住轉入做好后續扶持發展,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心也向搬遷社區轉移,帶領搬遷群眾創造幸福生活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任務。
2019年以來,我省相繼出臺系列措施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安康市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細化措施,啟動實施了“五新社區”建設、新社區工廠、融入提升等工程,其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已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吳大康說,由于受搬遷任務重、建設條件差、資金短缺等因素影響,安康在易地搬遷后續發展中存在壓力大、困難多、責任重等問題。
易地搬遷后續發展問題直接關乎精準脫貧的成效和質量,吳大康建議,省級部門要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的指導和支持,按照搬遷人口比例、安置點規模和實際需求,在安置社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上補短板,在產業園區和社區工廠建設、社區管理服務、配套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給予項目、資金方面的重點傾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給搬遷戶預留“穩得住”空間
舊宅騰退復墾是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工作內容。按照中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群眾實際入住后半年內要騰空拆除復墾舊宅。
“從政策制定的內在邏輯、目標取向和長遠發展看,舊宅騰退復墾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利于增加耕地、修復生態,但對陜南貧困山區來講,如果激進地推進這一政策,也會為后續發展埋下隱患。”省政協委員、民建安康市委會主委王國庫說,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目前尚未完成轉型,隨著生活成本上升,危機感加劇,離鄉不離土問題可能長期存在;現有安置房標準不能解決農事生產需求,為長遠生計及人口再生產考慮,鄰近耕種區需要保留必要的基本用房。
王國庫說,陜南農民居住用地多為陡坡、巖層等非耕地,耕地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效益低下造成土地荒蕪,自然生態不會因為舊宅騰退復墾發生大的變化,以騰退用地指標與發達地區置換資金的做法短期受益,長期有害。
王國庫建議,要調整“一刀切”政策,對尚未拆除、質量較好且區位較優的舊宅予以保留,可作價收歸村集體規劃使用,前期作為農民生產用房,后期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及鄉村振興基礎;盡快明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產權屬性,辦理不動產證,完善相關權益,保障搬遷群眾實際利益;在舊宅騰退復墾過程中,堅持自愿原則,不搞強制拆除,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加強移民搬遷成果鞏固機制保障
商洛市地處秦巴山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近年來,商洛市對標貧困戶退出和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積極引導群眾實際入住,配合做好后續幫扶、扎實開展問題整改,基本完成階段性任務。截至去年7月底,全市“十三五”期間50949戶25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副主席王書正在調研中發現,一些移民搬遷安置區配套產業滯后,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脫貧難度大,搬遷群眾自治和合法權益保障不到位,物業管理滯后,日常管理服務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移民搬遷成果鞏固。
搬遷只是手段,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才是扶貧工作的最終目的。王書正建議,要加大安置區產業配套力度,制定安置區產業發展和企業吸納搬遷戶就業優惠政策,擴大群眾就業增收渠道;健全社區管理服務功能,督促安置區逐步建立移民搬遷安置區后期維護基金,消除公共安全隱患,不斷提升群眾歸屬感。
如何進一步維護搬遷群眾合法權益?王書正表示,要制定移民群眾戶籍和居住證管理配套政策,教育、醫療、民政、殘聯等部門要圍繞移民群眾遷出、遷入區社會保障政策銜接工作,制定出臺本行業配套政策,避免搬遷群眾老宅、新宅“兩頭跑”;加快移民搬遷安置房不動產登記,讓搬遷群眾在新社區扎下新根,融入新社區、過上新生活。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