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曹華璞
從宜川縣城出發,經過近兩個小時52公里的山路顛簸,記者一行來到了地處宜川縣東南偏遠山區的集義鎮九年制學校,采訪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袁景林。
故事還得從2016年8月說起。
當年,山大溝深的集義鎮九年制學校招聘校長,符合條件的報名者寥寥無幾,就在學校焦灼之時,時任宜川縣中學政教處副主任的袁景林走進報名現場說道:“我報名,我去集義。”
“2015年我在宜川中學擔任政教處副主任,這年高考學校一本上線638人,是歷屆成績比較突出的一年。當時我的決定好多人都不理解,家人、同事都勸過我,說劃不來。”袁景林笑著說,但最后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毅然來到了集義鎮。
袁景林甫一到任,接到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宜川縣將免費營養餐試點放在了集義鎮,但當地群眾極力反對營養餐試點,給他來了一個“下馬威”。
“對于新生事物,大家接受起來總要有個過程。”袁景林說,他采取了找家長代表座談、政策宣傳、帶家長代表實地參觀后廚和餐廳、成立家委會參與監督等舉措,“最終,還是贏得了家長的理解和認可,也贏得了當地群眾對我的信任和支持。”
也許是袁景林最初來時的心理期許太高,經過調查研究,摸清學校底子后,集義鎮九年制學校給他的第一印象確實很糟糕。“整個學校人心渙散、缺乏生機活力,近乎一潭死水。”袁景林說,當時所有人墨守成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學生眼里沒教師、教師眼里沒領導,教師不敢管學生、領導不敢說教師;學生整天喧嘩吵鬧、追跑攆打、滿口臟話……“教師埋怨學生不行,領導埋怨教師難管,整個學校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
“治校,我的第一步是狠抓紀律作風。”袁景林說,先是明確和細化了管理辦法,將職責夯實到人。“管人先管己,我首先以身作則,接受大家的監督,讓學生、教師、家長心悅誠服。經過一段時間,學校整體面貌得到了改善。”
在此之后,袁景林開始主抓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狠抓教師隊伍和提高業務水平。采取巡查到位到崗、校領導“推門聽課”、學生評議老師、舉辦教師師德師風演講等舉措,引導和教育老師群體愛崗敬業。同時,學校也積極對老師進行人文關懷,加強團隊建設,讓老師在校園里能感受到溫暖,“最明顯的改變,是老師們愿意在學校里多待了,學校里也有了生機和活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集義鎮九年制學校獲得了全縣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2018獲得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19年成功創建縣級文明校園。2016—2018年,學校中考的升學人數、升學率和各科成績均取得歷史性突破。袁景林個人也獲得了延安市優秀校長的殊榮。
面對未來,袁景林信心滿滿。他說,他到任后制定的《教師常規考核細則》《教育質量考核辦法》《評優樹模方案》等一批規章制度,還要繼續堅持,努力做到讓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賽教、教案學案展評、教學研討等活動,新組建成立的羽毛球、歷史、體育等八個學生社團活動等等,也都將堅持開展。
“從2016年剛到任時的心理落差大,到現在最大的變化,就是自己的心沉下來了,也做好了長期扎根農村教育、融入農村的準備。為民教子,越努力工作,越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愈加沉重。”袁景林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