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加大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
7月11日晚10時許,西安市民鄧先生開車回家經過貞觀路南段時,路面突然塌陷,導致駕駛的廂式貨車被卡在道路中間的坑里,左側輪胎均陷到地面以下,車身嚴重傾斜。
近年來,有關城市地陷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此次“地陷”再次引發公眾關注,有不少市民憂心地說:地面塌陷事故頻發,我們何時才能腳踏“實”地?
地陷頻發令人憂
2009年末,好萊塢災難電影《2012》熱映,地陷首次為公眾所熟知。近年來,這一特殊的地理災害也從銀幕頻頻闖入城市生活,甚至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一種“城市病”。
打開百度搜索引擎,輸入“道路突然塌陷”關鍵詞,相關新聞令人觸目驚心。2012年哈爾濱市道路塌陷造成2死2傷;2013年深圳一處塌陷災害6人墜坑5死1傷;2020年1月13日,西寧市路面塌陷事故失聯人數10人……路面坍塌事故屢見不鮮,帶來的慘痛悲劇令人不忍直視,地陷不僅威脅公眾安全,也嚴重影響城市發展。
采訪中,大部分市民表示,地面塌陷屬于“城市病”,政府要提早預防,健全常態化體檢機制,及時發現并排除隱患,不能等發生悲劇后再重視。
加大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
地面塌陷,也曾引起省政協委員、陜西天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利的關注。
陳利說,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發生范圍廣、頻次高、呈現普遍集中爆發的特點,導致多人死傷的惡性災害接連發生。有的同一座城市,甚至多次發生道路塌陷災害,必須引起重視。
過去很少發生的地陷,現如今為何在城市中頻頻“現身”?陳利認為,根據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現場調查和科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塌陷災害誘因可分為地下管線老化滲漏、 地下空間開發施工擾動和自然力破壞三個方面。
我國地下管線使用近50年,由于長期未進行維護修繕,導致管道破損滲漏,加之地下管線超負荷運轉,加速管道老化滲漏,引發道路塌陷災害事故。城市快速發展,大量開發地下空間,對地下擾動極大;城市建設導致地表環境變化,植被破壞,地表水不能自然吸收,遇到大雨洪澇時,地表水急速下滲沖刷導致水土流失,形成地下空洞。
陳利直言,大量的城市道路塌陷案例調查和專業研究證實,絕大多數塌陷災害位于地面以下3米范圍內,道路塌陷災害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預先探測捕獲道路下方隱伏的空洞隱患,采取措施除險。
今年省兩會上,陳利在《關于在西安市試點并逐步全省推廣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提案》中建議,要建立相關行業規范和標準,對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的工程規劃設計、技術標準、設備參數指標等環節和方面做出規范和約束,保障城市道路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實施質量和效果;制定配套政策,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基于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果,編制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配套政策辦法,指導和規范普查探測工作的落實,使得工作的推進和實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西安要啟動系統性的試點和示范工作,建立規范標準,制定配套政策,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陳利建議,可以選擇西安為代表性城市,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和地下管線健康狀況普查,通過試點,驗證、改進技術裝備和工作方法,為全省范圍內的推廣實施總結經驗,做出示范。
常態開展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等隱患排查
為汲取青海西寧路面塌陷等事故教訓,今年以來,省住建廳先后下發《關于切實加強城市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切實做好城市建設領域安全生產有關工作的緊急通知》等文件,組織排查整治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地下施工擾動等隱患,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做好城市道路安全管理。
如何進一步預防道路塌陷災害?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下一步,省住建廳將加強城市道路地下隱患探測,指導各地利用探地雷達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市政道路、給排水管網等病害體的探測工作,預先探測捕獲地下隱伏的空洞隱患,采取針對性措施消除安全風險隱患。通過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和地下管線健康狀況普查,推進建立完善病害體數據庫并納入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管理。
此外,還將加強城市道路養護、道路挖掘占用管理,督促養護單位落實養護責任,堅持日常巡查、定期檢查、專項排查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檢測評估,常態開展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等隱患排查整改,及時消除城市道路塌陷等安全隱患,確保養護維修質量。(記者 李榮)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