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8月19日召開的公安部黨委(擴大)會議提出,依法嚴厲打擊涉糧食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非法占用農用地、污染環境等違法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糧食安全、保障農業生產。
“肥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加強流通監管,嚴打制售假農資刻不容緩。”8月24日,省政協常委、省政協副秘書長、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馬鵬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組織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因地制宜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化肥過量、盲目施用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農資“忽悠團”屢打不絕,假冒偽劣化肥充斥,肥料市場秩序混亂、監管乏力,農民施用化肥缺乏科學指導,測土配方施肥“叫好不叫座”,對現代農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價格上漲明顯,用肥不當現象突出。”馬鵬程調研發現,雖然我省越來越多的農民已意識到合理使用優質化肥的重要性,化肥施用量比以往有所下降,但化肥支出仍占農業生產成本的10%以上,高于發達地區30%左右。由于隨意用肥,一些地方肥害現象時有發生,甚至造成面源污染,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地力下降。氮肥嚴重過剩、磷肥偏多、鉀肥施用不足成為目前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的農資“忽悠團”以換包裝、偷含量、傍名牌、套洋名等手法搞虛假宣傳誤農坑農,“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流竄行騙,嚴重擾亂農村的肥料市場秩序。馬鵬程指出,“假劣肥料泛濫不僅坑農害農,還造成正規廠家的銷售市場嚴重積壓”。
馬鵬程認為,測土配方施肥理念非常好,降本增效更環保,但由于“測”與“配”環節都需要錢,加之農技服務人員嚴重匱乏,大面積測土配肥流于口號,未能落地落實。
為此,馬鵬程在提案中建議,加大化肥流通監管力度,從源頭上打擊造假者和售假者;強化技術培訓,引導農民和種植大戶科學施肥;探索土地所有權主體法人化。
“特別要引導廠家開設化肥直銷渠道。”馬鵬程表示,應改變化肥廠家只賣經銷商不賣種植大戶的傳統經營方式,給化肥生產廠家“開綠燈”,使其直接與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社對接,這樣既節省成本又能保證質量。
省農業農村廳提案辦理人員表示,委員提出從源頭打擊農資造假者和售假者,強化技術培訓,引導廠家開設直銷渠道等建議,對于進一步加強全省農資監管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吸收和采納。
記者了解到,2019年省級共抽檢各類農業投入品418批次,其中抽檢飼料產品102批次、獸藥產品100批次、農藥產品113批次,合格率均為100%;抽檢肥料產品100批次,合格率93%。組織開展“3·15農資打假消費維權”活動,全省出動監管執法人員2萬余人次,查出問題289起,責令整改625起,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件。與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建立了部門間協調溝通、信息共享和案情會商機制,查處了一批農藥、種子、肥料制假售假典型案件。
為了持續推進農資打假工作,促進農資質量全面提升,根據馬鵬程的建議,省農業農村廳決定采取以下三項措施:一是分類排查精準整治。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責令整改的限期整改,該行政處罰的處罰到位,該移交公安機關的一律移交,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是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重拳出擊、露頭就打,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對事實清楚涉嫌犯罪的,積極配合公安機關依法立案查處。三是強化農資服務指導。在農資保供中做好品種選擇、信息調度、供需對接、技術指導,開展“點對點”運輸、“點對點”服務;加強對規模經營主體的幫扶引導,推廣“一站式”生產托管服務,打通農資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
“陜西是農業大省,‘三農’是我們的‘根’和‘魂’!”馬鵬程對這次提案辦理很滿意,表示將繼續關注“三農”,力爭提出更多選題準、調研深、建議實,且操作性強的“三農”提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