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走在山野之間,用腳丈量村里每一寸土地,用愛心拉近每一位留守老人的心……事實證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埝則灣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群眾把我當親人看待。” 這是榆陽區上鹽灣鎮埝則灣村第一書記高培生在自己的扶貧日志《山野》中寫下的一段話。
自2015年8月受榆陽區農機化學校委派擔任埝則灣村第一書記以來,高培生扎根大山深處,終日東奔西走,為村民過上好日子出謀劃策。在他的努力下,這個黃土高原上的貧困村落,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路修好了,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發展產業 推動精準脫貧
埝則灣村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產業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滯后。來到村里后,高培生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把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群眾生活作為頭等大事來抓。2018年,埝則灣村在榆陽區產權制度改革的大潮中也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建了埝則灣村集體養牛場、養雞場、藏香豬養殖基地等,為全村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培生(右)在貧困戶家中了解近況
同時,高培生還帶領村民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作,種植大扁杏、核桃等經濟林果3000多畝,種植中藥材600畝,種植山地蘋果500畝,種植特色小雜糧1500多畝,多渠道增加收入。
“高書記給我們村里的每一項產業都制定了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把全村村民都帶動起來了。為了幫助大家銷售小雜糧,他還自費為村里購買了包裝設備,帶著我們村的小雜糧上農高會上推廣,現在我們的小米、綠豆、高粱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呢。”村黨支部書記高志明告訴記者。
多措并舉 建設美麗鄉村
每年到四、五月份,高培生都會積極動員村民為公路沿線兩側種植格桑花和澤蒙花,不僅可以美化村落環境,還能增加村民收入。
“由村里統一采購花籽,統一規劃種植路段,由村民認養并負責日常管理。等到花期結束,村民就可以自己收集花籽售賣,這樣每戶村民就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高培生說。
高培生(左)查看山地蘋果種植基地
為了改善村民生活環境,五年來,高培生積極籌措資金,實施了埝則灣村委會和文化廣場的建設;水泥硬化路面3公里,磚硬化道路4公里,維修生產道路30公里,新建橋梁2處;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6處,鋪壓管道20公里,解決了全村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安裝路燈20盞,改造老舊變壓器3臺;新建衛生廁所40座。
“高書記來了以后,我們家家都能喝上自來水了,村莊現在真的是村美、路寬、燈亮,眼瞅著日子越來越好了,奔小康的底氣也更足了。”提起高培生,鄉親們個個點贊。
整村脫貧 走向小康生活
路通了,山美了,村民幸福感更強了。“以前我們家年收入不足2萬元,通過高書記這幾年的產業幫扶,我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羊子、黃牛養殖、農業種植等方面快速增長,現在我們家年收入已經超過5萬元。”成功摘掉貧困帽的李興喜說。
2019年年底,埝則灣村高質量退出貧困村序列。“我幫扶的貧困村終于脫貧了,我感到很欣慰,無論我自身,還是全村百姓,都是滿滿的成長和收獲。”高培生說。
翻開高培生的扶貧日志,產改推進、養牛場建設、果樹種植、綜合服務中心的落成……一項項工作串聯起了他在這里的奮斗歷程,也折射出埝則灣村五年來的發展變化。這本日志被錄入了陜西省委組織部《第一書記扶貧手記》。
近年來,高培生先后被評為2016年度“榆陽區優秀第一書記”,2017年5月被評為“陜西省優秀第一書記”,2018年被評為“榆陽區脫貧攻堅突出個人”……面對這些榮譽,高培生表示:“我認為扶貧工作不是掛在嘴上的順口溜,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沉下身子和廣大村民融為一體,把村當家,把村民當作親人,把群眾的事當自己家里的事,踏踏實實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杜欣)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