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服務體系的支撐。2017年4月1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其重要任務和發展目標之一,就是推動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為給自貿試驗區提供更集中和專業化的法律保障,我省積極完善制度,與此同時,其他法律服務主體也相繼出臺或簽訂了一系列服務自貿試驗區的規定和辦法,陜西自貿區法律服務框架正在形成。
2017年9月1日,省政府法制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強省自貿試驗區建設法治保障工作的意見》;
2017年底,我省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出臺了《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
2019年3月,《中國(陜西)自貿試驗區條例》制定工作啟動,并于今年9月下旬通過省人大常委會一審……
但是,我省自由貿易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在10月29日召開的省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專家圍繞“我省自由貿易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視頻:各界導報 康鵬 馬卓)
“相對于自貿區發展及市場主體的需求來說,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頂層設計不足、法律服務機構不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法律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郭明在作情況說明時,指出陜西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掣肘問題。
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就新設市場主體8194家(含外資企業30家),新增注冊資本956.99億元(含外資注冊資本2770.27萬美元)。而一份由省政協社法委和西安仲裁委員會共同向自貿區內設立企業發出的《關于我省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調查問卷》分析報告顯示,市場主體對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建議,主要集中在增加法律服務機構入駐和提供多功能法律服務兩方面。
“能夠為自貿試驗區提供法律服務的部門和單位眾多,但目前各服務主體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
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平魁說,盡管此前18家相關單位組成了法制建設專題工作組,但該工作機構無論是從組織形式還是運行機制,都缺乏權威性,不能有效發揮規劃協調作用。為此他建議,成立或授權專門機構負責協調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工作,對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工作進行統籌規劃。
據統計,陜西自貿區除了歷史較長的高新區和楊凌區外,新設立的港務區尚未設立一家律師事務所,西咸新區范圍內也僅有兩家律師事務所掛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0年國務院宣布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但早在2019年起,全國的律師事務所便著手在此設立分支機構,截至今年8月底,外地律所在海南設立的分所已達60多家。
陜西豐瑞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律師尚淑莉直言,自貿區的政策聽起來很宏大,但具體到實施階段,很少有針對律師事務所的優惠政策,相較于海南“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強法治、分階段”的原則,陜西自貿區還需量身定制自己的優惠政策。
“應抓緊研究各地自貿區優惠政策樣本,結合陜西自身特點,為包括律師事務所在內的各行業,量身定制適合自己的優惠政策,并以此作為促進產業發展,創新內容經濟和服務模式的催化劑,為自貿區律所的設立,提供政策支持。”尚淑莉建議,還可采取多元化措施、政策,吸引國際國內知名律所落地自貿區。
司法部2019年底數據統計顯示,全國42.3萬名律師中涉外律師共1788名,我省32人。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劉亞軍指出,我省目前僅有6名外籍仲裁員,能夠從事仲裁、調解事務的人員比較匱乏。現有的涉外法律服務隊伍普遍存在業務量較少、從業經驗不足、涉外法律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不足的情況。
為此,多位委員在發言中建議,加強人才引進、培養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制度。同時,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高校,加快培養掌握貿易、金融、航空、電子商務等知識的復合型高端法律人才。
省政協委員、北京德恒(西咸新區)律師事務所行政主任張陽秋認為,對法律從業者來說,應不斷拓展更寬、更深、更廣的法律服務領域,創新法律服務方式,重視法律風險監管,設計個性化法律服務方案等,更好滿足市場主體多樣需求。同時,各級政府可考慮建立律師事業發展基金,提高律師從事涉外法律服務的積極性,為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注入強進動力。
各界導報記者 唐冰/文 杜靜波/圖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