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倩楠 白瑤 趙婧 殷博華 實習記者 秦瑤
春來東風勁,奮進正當時。
3月17日,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西安召開,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常委們圍繞陜西發展、民生福祉建言獻策。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自覺投身凝心聚力、決策咨詢、協商民主、國家治理第一線的具體實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奮楫向前,在發展底氣中強化推動力——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
分組討論上,省政協常委、民革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謝慧瑩細數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三組數據說:“這些數據不僅彰顯了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更增強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落實全國兩會精神,關鍵在‘干’!”
她表示,要繼續聚焦主責主業,發揮民革優勢,積極為陜西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為全國兩會部署的各項任務貢獻自身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要重點做好的十大工作,其中一項是“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作為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事過多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委員,我認為報告重點工作方向指向明確、寓意深刻。”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屈三成說,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陜西要結合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農村人才配給,讓農村在能留住優秀人才的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教育、醫療等問題。
奮楫向前,在高質量發展中激發創造力——
今年全國兩會,科技創新是代表、委員建言的高頻詞。
“deepseek、人工智能是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接連爆火的《黑神話:悟空》、deepseek制作公司都出自杭州,我們陜西擁有優質的科技教育資源,為什么這些科技‘新貴’沒有出現在陜西?”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天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祁志峰的發問,引發常委們思考。
祁志峰建議,要借鑒江浙經驗,政府要從人才、資金、招商多方面發力,企業要提升轉變經營理念,共同建設好創新生態;要立足本省科創、文化資源,以科技賦能,講好陜西故事、助力陜西優秀歷史文化出海。
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省政協常委、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張曉暉認為,人才是第一位。去年,他在一些省外產業集聚區調研時發現,陜西籍或曾在陜求學的科技人才在團隊中擔綱重要角色,他們希望能為陜西的科技創新作出貢獻,卻鮮有合適的機會。
張曉暉為此建議,陜西應通過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加強與省外陜西籍人才的聯系和交流,共同推進陜西科研成果加快轉化。
“沿海發達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布局早、發展快,但我省目前還停留在搭建實驗平臺階段。”張曉暉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強化超長期貸款等配套融資”,陜西應借此機會,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加大投入。
奮楫向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匯聚向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醫保兜底是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省政協常委,省醫保局黨組書記相紅霞介紹說,2024年,省醫保局、省衛健委在安康市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試點,通過加大政策、制度、資金傾斜力度,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為載體,實行市級統籌下的醫保基金總額預算管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降低患者就醫負擔。
“今年我們將在安康調研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制度,把相關經驗向全省推廣。”相紅霞表示,要繼續落實好DRG、DIP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醫療機構降本增效,推動陜西在全國范圍內打通醫保家庭共濟。
上個月,圍繞“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議題,省政協常委、省醫學會副會長藺廣東隨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在銅川、延安進行了調研。他認為,進一步推動“醫聯體”共建,對推動陜西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福利待遇不高、晉升機會不多和生活保障不夠,是制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藺廣東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增加基層財政投入,完善基層醫護人員權益保障,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干出成績的優秀醫護人員提供更多晉升機會,讓基層醫療機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就業問題是省政協常委、西安市臨潼區副區長霍炳男關注的重點。
“人工智能技術已取代眾多傳統工作崗位,就業問題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霍炳男說,盡管目前機器作業尚未能完全取代人工,但未來隨著機器作業的普及,將對就業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應密切關注民營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霍炳男認為,民營企業要為具備金融和經濟知識的專業管理人才提供合適崗位,同時要重視技術人才培養,推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健康發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