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羽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新起點,新型城鎮化將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將迎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我省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
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陜西80%的國土面積、55%的常住人口、近一半的經濟總量在縣域,諸多基礎性、發展性、戰略性資源都集聚在縣域。
縣域一頭連城鎮,一頭連鄉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等內容,讓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陜西省委會主委張華俊感觸頗深。
張華俊說:“2024年,陜西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2.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嵌入特色產業鏈,有效實現增收致富。我們將圍繞提升農產品品質、構建集體經濟市場化運行新機制等主題深入開展調研走訪,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荔縣被譽為中國冬棗第一縣,全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超7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大荔冬棗品牌信譽度位列全國瓜果類第三,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許多大中城市,還遠銷中亞、歐美。
“我們將以產業升級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深化三產融合。”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說,大荔縣將持續推進大荔冬棗產業標準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設,通過推廣新品種提升冬棗質量。同時,挖掘冬棗文化內涵,開發農旅融合項目,打造“冬棗+文旅”新業態,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旅游全鏈條,為城鎮化發展持續提供產業動能,實現產業興城、生態惠民、文化賦能的綜合效益。
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住”“融得進”
從北京返回工作崗位,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對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狀、模式等方面有了新的收獲和思考。他結合全國兩會精神第一時間與同事、學生分享參會心得。
全國兩會前,杜海峰和團隊就開始進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研究。接下來,他們將到大荔縣、寧強縣開展城鄉融合專題調研,宣傳相關政策,不斷完善調研成果和意見建議,汲取基層經驗、借鑒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相關工作落實落地。
杜海峰說:“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發展問題’,也是‘公平問題’。如何讓中西部地區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機遇下,發揮后發優勢、激發內生動力,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發展問題’必須依靠發展來解決,發力的關鍵在人,要了解人的需求,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干事熱情。”
2024年1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貫徹〈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70%”。
省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負責人介紹,全省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通過實施新一輪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等,讓農業轉移人口穩定就業、勞有所得;通過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采取實物配租和貨幣補貼等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住有所居”;通過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讓其“老有所養”“醫養有靠”。
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作為全球秦商的總聯絡站、總服務臺,秦商總會要在全國各地陜西商會和全球秦商隊伍中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的熱潮,號召廣大秦商適應新形勢。”參加完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秦商總會會長崔榮華第一時間把會議精神傳達到基層一線。
崔榮華說:“西部大開發為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帶來新機遇。我們將引導廣大秦商把企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積極投身國家戰略,在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貢獻力量;把創新創造作為強企之要,在數字經濟等新賽道積極探索,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升級。”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施政所向,也是民之所望。
陜西和寧夏同處祖國西北,地緣相近,承擔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共同責任。陜西省林業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簽訂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在生態治理、科技創新、林草沙產業、災害防控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屏障。
雙方表示,將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陜寧交界區域荒漠化聯防聯治,深化合作、區域聯動、齊抓共管,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