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市政府獲悉,我市印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優先落實教育投入,確保實現“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
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
完善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合理劃分教育領域市級與區縣、開發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
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以政府投建、項目配建、社會參建、基金助建、平臺促建、名校托建等模式,多渠道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完善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閑置校舍資產置換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
同時,完善成本分擔機制。堅持非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市級與區縣、開發區按照規定的管理權限和屬地化管理原則,合理確定學費(保育教育費)標準,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營利性民辦學校、自費來華留學生學費和住宿費,中外合作辦學學費標準由學校自主確定。進一步完善民辦中小學及幼兒園等相關教育培養成本監審制度。市屬高校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應當與推進學分制改革相協調。
把義務教育
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方案》提出,要科學規劃教育經費支出。加大對教育短板、薄弱領域、薄弱地區和學校的投入。以校園安全“三個100%”為重點,加大學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切實提高校園安全防范能力。
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始終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積極實施《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通過加大投入、優化布局、科學劃分學區、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落實定向生招生政策以及實施“名校+”工程等措施,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解決控輟保學、“大班額”、課后服務、隨遷子女就學等突出問題。
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嚴格規范教師編制管理,推動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對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用的非在編教師按所在地同類在編教師工資標準實現同工同酬。
積極推進落實《西安市“名師+”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1年)(試行)》,打造一批“四有好老師”中小學學科領軍人才,并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中小學(幼兒園)每年要安排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
同時,加快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實施“名校+”工程,在重點保障義務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優化支出結構,積極支持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學生資助體系。
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制定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財政補助辦法,逐步提高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和支持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建立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入退出機制及財政補助政策。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
加快普通高中債務化解,按照地方政府債務化解范圍,對普通高中債務中屬于存量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可通過爭取或發行地方債券予以置換。
完善學生資助體系。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學生資助體系。
統籌安排“硬件”投入和“軟件”建設,在改善必要辦學條件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名校+”“名師+”“名校長+”工程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教研活動、教材建設、教師培訓、研學實踐、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育人方式轉型和公辦學校人事制度改革。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學前教育質量提升,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綜合改革協同推進,職業教育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支持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育人方式轉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支持市級和區縣教育網、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
教育經費監管體系
健全責任體系。建立完善市、區縣和學校項目庫管理制度。各區縣、各開發區和學校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和條件選取具體項目,常態化儲備項目,形成項目等資金、資金下達即實施的良性機制。
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承擔在教育經費使用管理的主體責任,要會同相關部門科學規劃事業發展和經費使用,依法依規、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經費。財政部門要按規定落實財政教育投入等相關政策,優先保障教育支出,加強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發改部門要優先規劃教育發展,依法加強成本監審和價格監管。人社部門要優先保障學校教職工配備,落實完善教師待遇政策。審計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和規定程序,加強對教育經費籌集、使用和管理情況的審計監督。
建立事前監審、事中監控、事后監督,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探索建立預算撥款與項目支出執行進度掛鉤的獎懲機制,全面推進部門預決算公開。建立健全學校財務信息公開制度。
各區縣、各開發區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逐步推進財政教育資金績效管理全覆蓋,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績效管理體系。全面提高教育經費績效水平,堅持財政教育資金用到哪里、績效評價就跟蹤到哪里。
加強動態績效評價,及時削減低效無效資金。堅持厲行勤儉節約辦教育,嚴禁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
記者 張端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