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趙婧)11月19日,記者從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7.04%,居全國第9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42%,居全國第4位。
“十三五”以來,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至2019年,我省作為全國唯一省份,連續四年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地方”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史高領說,我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4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584.58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27%,創十年來新高,居全國第7位,年均增速超過10%;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371家,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467.83億元,居全國第5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04件,居全國第7位。
近年來,我省聚焦破解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臺了《陜西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42項科技創新政策,優化調整省級科技計劃分類,啟動實施陜西省科技重大專項,建立完善面向企業技術需求的項目指南形成機制,以成果和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試行“里程碑”式管理模式,下放聯合項目立項權、科研經費“包干制”和“目標契約、合同管理”領銜專家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圍繞陜西技術優勢領域和產業創新需求實際,截至目前,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26家、省重點實驗室172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180家,應用研究體系進一步優化;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家、分中心6家,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4家、分中心130家,網絡協同中心150家,基本覆蓋陜西所轄區縣,省市縣三級體系進一步完善。
我省還加大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努力催生更多原創性成果。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團隊自主研制我國首臺1500mm非球面超精密車磨復合加工機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設備禁運,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西部超導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復合超導線材制備成套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制備技術空白,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生產線。在國產大飛機、嫦娥系列工程、中國天眼、北斗導航系統等重大工程中,均有陜西科技創新的貢獻。
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上,我省形成了從法律規定、配套細則到具體部署的切合陜西省實際的成果轉化“三部曲”。截至目前,建設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省級99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和科技成果轉移與推廣計劃,促進100余項科技成果簽約轉化,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每年增長約百億元,2019年達到1467.83億元,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第5位。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