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十場獲悉:“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全省耕地保護工作順利推進,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渭南市大荔縣趙渡鎮土地整理項目完成后,種植的水稻正在收割。
近年來,陜西省堅持耕地保護優先、耕地數量質量并重原則,著力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根據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給陜西省下達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541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4590萬畝。依據2018年度土地利用調查成果,全省實有耕地面積596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4595萬畝,分別比目標任務多出551萬畝和5萬畝,穩固守住了全省耕地保護紅線。
建立健全了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全省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耕地保護工作機制,形成了耕地管控性、約束性、懲治性、補救性、建設性保護措施,構建了較為完備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
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陜西省建立健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數據庫納入自然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進一步明確經依法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須履行永久基本農田補劃和相應的耕地占補平衡義務;建立健全“劃、建、管、護、補、考”特殊保護流程規則,加強和完善永久基本農田管控性、建設性、激勵性、約束性保護體系。
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陜西省構建起了“縣域平衡為主、市域調劑為輔、省級統籌保障重點”的耕地占補平衡工作框架;通過土地整治等措施,有效增加耕地面積;通過“旱改水”“坡改梯”、小流域綜合整治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通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農村零、散、亂、舊農房等拆除歸并和復墾耕種,有機調整生產和建設空間布局。
強化土地執法監察。全省圍繞保護耕地這個核心,通過建立全民監督制度,完善五級巡查網絡,嚴格項目用地監督,推進衛片執法檢查,進一步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等5項舉措,大力加強土地監察執法工作,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確保“農地姓農”“耕地姓糧”。
專家點評
強化耕地保護 為陜西省追趕超越保駕護航
耕地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到農民的長遠生計和社會穩定。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的的耕地保護,已成為國家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
近年來,陜西省出臺了一系列耕地保護的政策文件,多措并舉,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工作,堅持耕地保護優先、耕地數量質量并重原則,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強化土地執法監察,著力構建陜西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對實現追趕超越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陜西省耕地保護工作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和問題:耕地質量和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人均耕地減少,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面臨多重壓力;耕地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耕地占補平衡面臨可持續性的挑戰;耕地保護大數據平臺建設相對滯后,耕地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陜西省是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能源基地建設和果業基地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核心區域,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尤為重要。
“十四五”期間,陜西省耕地保護需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以“三區三線”為載體,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嚴格實施耕地質量保育與提升工作,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的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工程,全面提高陜西省耕地質量等級;嚴格控制耕地面源污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綠色農業;嚴控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統籌安排土地利用中的新增和存量用地,實行差別化配置;嚴控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傾向,切實抓好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行耕地資源數字化管理,設立大數據建設專項資金;完善耕地質量政策支持體系,細化耕地保護相關規定要求,強化監管,全面促進陜西省耕地保護,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主任 上官周平)
解讀
持之以恒保護耕地 確保糧食安全
“耕地保護事關千年大計,一厘一寸關系中國飯碗。面對全省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和困難,我們一定要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保護耕地守住根基,毫不動搖守住全省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既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11月27日,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亞平在“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十場上再次發出強烈呼吁。
耕地保護
面臨挑戰
近年來陜西省耕地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面臨著嚴峻挑戰。
耕地保護意識不強。一些地方普遍存在“重經濟建設,輕耕地保護”觀念,只注重用、不注重管,只注重量、不注重質,只注重外延粗放、不注重內涵集約,用地理念和方式尚未根本轉變;少數用地單位為最大限度減少生產成本,想方設法占用土地平整、基礎較好的優質耕地,導致優質耕地銳減;效益偏低造成農民耕種積極性不高,一些地方耕地撂荒或閑置現象嚴重。
耕地利用水平還不高。目前,從耕地數量上看,基本實現了耕地保護目標,但有的耕地屬于25度以上坡地、林區內耕地或河灘地等,面臨退耕還林或實際上是不穩定利用狀況,有的處于發展果樹、林木、魚塘、設施農業等非糧化利用狀況,有的處于撂荒、損毀等非利用狀況,還有的處于非法占用等非農化狀況。
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面臨多重壓力。目前,全省雖然完成了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上圖入庫工作,但劃定不實,錯劃入、漏劃出現象依然存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與生態環境保護區、礦區開采范圍等重疊問題在許多地方存在。
耕地占補平衡面臨可持續性的挑戰。個別補充耕地存在標準低、質量差等問題。尤其是受資源條件約束,一些地方補充耕地難以為繼。
減少占用
規模化補充
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方面,當前要通過從嚴用地審查把關,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堅定態度和嚴格要求清晰地傳導到各級黨委政府、自然資源部門和項目用地單位,進一步形成共識,強化對占用耕地的監督管理,減少耕地占用。注重防止以發展設施農業為名,實際搞設施旅游、設施休閑、設施養老,防止以各種名目鉆政策空子,侵占和破壞耕地;注重加強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的整體協同性,協調好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護,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在確保實現耕地總量目標的前提下,優化耕地布局,促進耕地合理利用。同時,要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保證在重大建設項目依法獲批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時,能夠保質保量得到補劃。
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上,要以土地綜合整治為主渠道,多方面投入、規模化補充,數質并重,毫不動搖堅持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重點解決好補充耕地布局分散、質量不高、產能不足等問題。通過推進占用耕地耕作層的剝離再利用、中低產田提質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大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落實激勵措施
調動保護耕地積極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明確要求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
陜西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建立省級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落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措施。省政府對全省耕地保護、占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市、縣(市、區)政府以及相關單位、個人給予表彰和資金獎勵。獎勵資金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后期管護與修繕、地力培育、耕地保護管理等。各市、縣(市、區)政府要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研究出臺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政策,給予承擔耕地保護任務和責任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一定的補助,充分調動社會各方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通過改進耕地占補平衡模式,實行占補新機制,利用價格杠桿,充分調動地方補充耕地的積極性,今年4月,陜西省印發了《關于改進管理方式切實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通知》。《通知》主要體現四個方面的特點:
拓寬耕地補充途徑。開展耕地占補平衡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生態建設,嚴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開發。將原來開發未利用地單一耕地后備資源,拓展為開發未列入耕地保護范圍的園地、殘次林地、退化草地和廢棄坑塘水面、溝渠、農村道路等多種資源。
實行指標分類管理。重點是以縣為單位建立新增耕地數量、新增水田和新增糧食產能3類指標儲備庫,分類管理、分別使用。實行耕地數量、水田面積和糧食產能3類指標核銷制,落實占補平衡。
完善指標統籌調劑機制。重點是實行“縣域平衡為主、市域調劑為輔、省級統籌保重點”的耕地占補平衡機制。通過省廳下達、市縣落實,完成全省年度補充耕地任務。
央媒看這里
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短板,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
——《圖解:吹響沖鋒號 陜西2020年將做好這些實事!》2020年1月15日人民網
從衛星遙感圖上看,靖邊5088平方公里土地上,綠色漸成主色調。三十載時空流轉,毛烏素南緣的治沙熱潮像支魔法棒,染綠了靖邊的丘梁川峁。
——《大漠里種下綠色希望》2019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
網言網語
@楊爭光Wgy11100039m:必須嚴格執行政策,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田。
@布衣青衫:糧食問題是國之大事,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黎明月亮:管理部門要從源頭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同時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一條黃河波浪寬:要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非農生產,各級政府應切實負起耕地保護責任,嚴厲打擊這些破壞耕地行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