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據國家衛建委最新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一項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分析則表明,全球每3個人中,至少有1個人在患病或受傷的某些節點需要康復治療。研究者同時指出,由于此項分析僅選擇了25種疾病,因此實際情況更甚。
如何讓老年人有質量地生活?健康生命成為最大的追求和挑戰。在省政協12月1日召開的“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健康老齡化”成為重要關切。
“我省作為人口流出大省,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進一步加深了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省政協醫衛體委員會特聘專家、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教授毛瑛認為,當下,政府與社會各界對養老資源的投入建設主要集中在機構養老,主要關注非活力老人生活照料、日常護理等需求。全社會普遍存在老年人無法參與社會活動的刻板印象,導致老年人社會融入陷入被否定與自我否定中,缺乏對活力老人“主動健康”意識的引導。
為此,她建議,將老齡服務“端口前移”,提高老年人“健康壽命”,進一步拓展“適老化”社會內涵,為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創造條件。同時,還應加強宣傳引導,引導和鼓勵老年人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念,在社會融入中獲得“主動健康”。
隨著高科技普遍推廣運用,未來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將變得更加智能化,智慧養老成為養老產業發展新趨勢。省民盟調研發現,當前,我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主要采用企業運營、政府補貼的運營模式,還未形成成熟、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養老機構、平臺資源、信息技術企業合作意愿不強,醫療、健康等數據開放共享意識不高“,信息孤島”情況普遍存在。
省民盟建議,強化省市部門橫向縱向協作,加大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平臺整合提升,重點發展應用于各類智能終端、APP等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軟件,支持企業加快構建“智能硬件+云平臺+服務體系”綜合系統平臺,優化健康養老服務流程,實現智慧健康養老產品與服務的倍增效應。
近年來,臺灣“長期照顧”政策推行取得良好效果,康養產業在政策引導和市場培植中彰顯特色。省臺盟建議,可借鑒臺灣經驗,堅持科學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根據不同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類分步多元化建設和發展農村“互助式”、城市社區“居家式”、民宿“體驗式”、旅居“候鳥式”、公寓“康養式”等養老模式。
“廣泛宣傳健康知識,發展健康管理服務,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污染治理……”這是千陽縣委黨校退休干部趙群的健康老齡生活期盼。
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獨立自主和參與社會的重要基礎,推進健康老齡化,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寧強縣政協常委,寧強縣康達醫養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清久總結養老一線實踐經驗建議,建立健全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進一步加大有關政府部門統籌協調力度,實現醫療與養老信息共享、資源共享。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