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實習記者 馬少培
溯大河上下,每一片灘涂都是河流的贈予;覓千里黃河,自黃土高原蜿蜒南下,流經七市一區,澤被三秦大地。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黃河在陜西境內全長719公里,流域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陜西的65%、76%和87%,這一區域的生態保護治理對陜西乃至全國十分重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12月8日至9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開展專題協商,與會人員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和黃河流域歲歲安瀾聚智建言。
突出功能加強生態保護治理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
“黃河流域陜西境內局部地區因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退化問題依然突出,迄今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生態的脆弱性和重大災害的風險性。”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李香菊說。
數據顯示,黃河中游地區入黃泥沙占黃河流域的90%以上,而造成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沉積物——粗泥沙,主要來自1.88萬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其面積僅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2.9%,但90%以上分布在我省榆林,占到黃河來沙總量的22%。作為黃土高原地區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截至2019年11月,黃土高原地區陜西境內淤地壩已達34087座,累計攔泥57億噸。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工作。省政協委員劉勤州指出,近年來,淤地壩工程建設以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為主,新建工作處于停滯狀態。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做好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榆林、延安兩市豐富的淤地壩資源,進一步完善淤地壩系統配置,盡快啟動實施新建淤地壩工作,在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建設攔沙工程,減少黃河下游河道及干流水庫淤積,進一步提高黃河流域治理質量。
治理水土流失,除了建設淤地壩,讓黃土高原變身農田和公園外,另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植被,減少輸沙量。
“黃河90%的泥沙來源于陜晉大峽谷,治理任務艱巨。”今年7月至8月,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圍繞“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議題,先后在全省四個市進行調研。調研組認為,應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優化植被結構和質量,重點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坡耕地綜合整治、修繕病危淤地壩,固溝保塬,增加林地、草地、濕地面積,涵水于林草,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通過新建一批水資源和水生態一體化利用工程,蓄集洪水、補給基流,實現豐枯調劑,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明確定位重塑產業競爭優勢
良好的生態保護,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在中央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肩負著探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工業貢獻我省GDP總量接近40%,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省政協委員楊淼認為,陜北地區如何鞏固以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治理為中心的生態保護成果,是黃河流域陜西段能源聚集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她建議,依靠陜西地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技實力,重點攻關排放污染物的資源循環與回收關鍵技術,把污染物與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區域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實現能源開發過程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省政協委員陳斌表示,陜北能源工業支撐了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承擔著打造我省經濟新增長極的重大使命。當前,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油價低位運行等復雜因素下,陜北能源工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應強化創新驅動,依托能源優勢發展裝備制造業,促進能源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5G、智能無人系統場景應用,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區域工業發展布局的不合理,使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省政協委員毛平宇以渭南為例指出,對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應加大節水、節能、資源利用、產品安全的技術改造,建立產業的精細化加工經營模式,延伸特色產業鏈,形成新的工業經濟增長極。同時強化各類園區環?;A設施建設,切實降低工業發展環境成本。
量“水”而行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之水是最大的資源優勢,也是最大剛性約束。
“據了解,黃河流域陜西段人均水資源量447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省政協委員李瑛建議,省級相關部門應加快制訂水資源利用計劃,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加快引漢濟渭、東莊水庫等重大跨流域調引水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水資源空間配置。在全省推廣發展節水產業,建立高效輸水、排水、節水工程體系,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真正管好用好黃河水。
省政協委員陳怡平建議,應在黃土高原實施千湖百池生態工程,將降雨就地攔截儲存,一則補給地下水資源,二則滿足農業灌溉。湖池工程設計需要科學分析溝道產流最大洪峰量、溝道農業與其他需水量的當量關系,在系統論思想指導下,科學設計湖池數量,洪峰期可以蓄水、減少水災,遇極端干旱年份可滿足農業灌溉需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如何統籌做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大文章?省政協委員李敬喜認為,我省沿黃流域經濟對能源依賴度大,能源就地轉化率不高,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農業資源豐富,但產業除蘋果、紅棗以外,其他特色農產品尚未形成規模,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文化資源深厚,但旅游業發展層次低、規模小。
他建議,應大力發展低耗能、循環利用、綠色載能等產業。關中作為糧食主產區,應通過適度規模化和節水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陜北應構建以蘋果產業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的新格局,補齊區域特色產業板塊。打造黃帝陵文化園區、黃河壺口瀑布、乾坤灣等一批重點文旅融合項目和沿黃公路精品旅游線路,講好“黃河故事”陜西新篇章。
委員們還建議,要持續關注黃土高原地區群眾返貧、資源枯竭型區域轉型發展等一系列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不斷深化區域協調合作,打造更具競爭優勢的發展新格局,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